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木地板上,一群穿着齐膝小短裙的小学生坐在地毯上,他们的老师站在一幅油画前“巴拉巴拉”地讲着课。往深处走,另一个展厅,一群大学生带着折叠小椅子围坐在一幅画前,戴着眼镜的老教授用难以听清的音量上着课。

  多年后,已经忘了艾尔米塔什万千藏品的具体模样,但那两群孩子,却让人记忆深刻。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静穆地伫立在车水马龙中,那些“会说话”的藏品就这样悠然地看待一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而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博物馆承担着城市的品位,最好的美术书、历史书,最好的公共“教室”。

  初春的成都,成都博物馆门前的银杏树还没有冒出嫩芽,一大波穿着校服的孩子们来到这里上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这是2017年“敦煌·丝路”大展期间,成都博物馆举行的社教活动,“新春第一课,博物馆开讲”成为许多孩子难忘的回忆。

  从敦煌到阿富汗,从埃及到法国,从罗马到俄罗斯,过去几年时间里,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金沙博物馆等博物馆为这座城市送上了无数堂“公开课”,他们足不出户将仿佛游历了大半个地球,穿越了好几千年——看到了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这对“CP”,看到了从战火中走来的阿富汗金羊,也有二里头文化的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还有庞贝城来的女酒神像……

  和这些文物的凝望中,我们才真正看尽了过去和未来,也在这些走过了历史岁月的文物身上,看到了这座城市在古今穿越中、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和地理价值,也是在一次次“请进来、走出去”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厚度和深度。

  凝固的文物讲述城市的过去,而在博物馆里走动的人则是城市的未来。在四川的每一座博物馆里,随处可见戴着讲解器认真聆听的人,午休时、暑假时、周末时,任何一个时段,这里都有老年的姐妹淘组团而来,也有安静做笔记的年轻人,还有可爱的孩子,他们望着金步摇发呆,看着莫奈的睡莲向父母“十万个为什么”地提问……而他们,其实是这个城市最美的藏品。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陈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