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解放路
成都有一条解放路,北起驷马桥,南到北门大桥,是一条总长度达2300多米的南北主要通道。这条大道是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的大道。1968年为了纪念成都解放二十周年,正式改名为“解放路”。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解放路对于老成都人来说可谓影响极深,很多老一辈的人都能对解放路的前世今生和与之相关的故事娓娓道来。住在金牛区驷马桥街道的居民高永秀就是其中一位。
国庆节来临之际,高永秀向记者讲述了她和解放路的故事。
成都解放路
60年代的解放路
道路狭窄设施落后
高永秀今年68岁,一家四世同堂居住在解放路辖区,对于这里一砖一瓦、一花一木的变化她如数家珍。见到高永秀的时候,她戴着一副眼镜,留着一头短发,说话的时候有些拘谨。但当记者提到解放路的时候,她的神情变得激动,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高永秀
1949年,高永秀的父亲从重庆来到成都铁路局上班,7年后,高永秀出生,一家人住在火车北站附近的一栋老房子里,这一住就是20余年。
关于解放路的由来,高永秀是从父亲那里听来的。“1949年12月30日,人民解放军入城,父亲就在现场围观。那一天,成都全城街道挂满了五星红旗和红灯笼,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在军乐声、锣鼓声和鞭炮声中,解放军的入城仪式隆重开始。父亲说,那是他一辈子以来见过的最热闹的场景。”
道路狭窄,周围全是田坝,没有路灯,公共设施落后……这是高永秀印象里上世纪60年代的解放路。她说,当年成都实际上只有约40万人口,城市的规模是东西九里三、南北九里三(穿城九里三,围城四十八)。城里最高的楼就是电力大楼,除了春熙路一片,其他地方全是泥巴地。
过去的解放路与现在的解放路
“我们一家6口人住在17平米的员工宿舍里,条件很艰苦,生活也很单一。”对于高永秀而言,每天放学后能够和小伙伴们在泥巴地上捉迷藏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城市迅速发展
居住环境与时俱进
1979年高永秀在西城区一食品公司做营业员,1982年她和丈夫组建了家庭,并生下了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房屋开始慢慢变化,小平房变成了红瓦房,一转眼红瓦房变成了楼房。
在经历了几次改造后,解放路的道路拓宽了。谈到解放路周边的地标,让高永秀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运营起来的城北体育公园。她说,“那个年代,城北体育馆一度人气兴旺。当时不仅有排球、乒乓球、篮球等领域的国家级、省市级赛事落户于此,城北体育馆承接的演出、集会也是经常座无虚席。能去城北体育馆看一场比赛,是很洋气的事情了。”
成都解放路(由金牛区提供)
空余时间,高永秀和丈夫会花上几毛钱去解放路附近的影院看场电影,或者去簸箕街的百货商场逛逛。生活条件改善后,1993年他们从21平米的平房搬进了70平米的楼房。新房终于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这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让高永秀印象最深刻的是,1999年家楼下开了一家红旗连锁店。“那是红旗连锁的第一家分店,顾客可以带着红色篮子进入超市选购商品,在当时来说,这样的购物方式是很新鲜的。”
成都解放路 (金牛区提供)
迎着改革发展的浪潮,高永秀一家的居住环境也在与时俱进,2014年解放路片区陆续拆迁,他们一家又从5层楼高的老楼搬进了现代化的电梯房。
见证更多美好发生
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
城市变迁,回忆折叠……如今的解放路乃至整个成都,相较于过往,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7月,成都大运会,高永秀带着孙女来到城北体育公园观看了武术比赛,在这里她见证成都大运会首金的诞生;今年6月,她和老伴一起前往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拍照打卡;最近,她又学会了人生的第一个英语单词CityWalk。
高永秀说,她要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见证更多美好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除了享受丰富的退休生活,高永秀还参与到了社区工作中。她所在的红花社区会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的组织和服务,高永秀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暖和社区大家庭的力量。“社区就像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都解放路
采访结束,记者跟随高永秀来到了解放路,看着城市耸立的高楼大厦和柏油马路上疾驰的汽车,她感叹道,“作为老百姓,我们已经过上了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的日子,城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交通越来越发达,走到哪里都像大花园,这是我们以前完全无法想象的。”
关于解放路的记忆,高永秀的怀念溢于言表,整个采访中,她眼眸流转,欢声笑语都在有关解放路的记忆中绽放美好。
一条路,一段情,浓缩着几代人的过去与未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摄影 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