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是中国艺术第一次面向市场的操作,被称之为中国艺术市场化的发轫之举,成为中国艺术走向市场的分水岭和标杆。广州双年展原本是民营企业家第一次投资大型艺术活动的壮举,但在其后的26年,关于广州双年展的历史回顾、学术研究的文章、书籍虽广见于艺术圈内外,却似乎漏掉了一些东西,而且是关键的东西。

  当年的一些亲历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尽管将广州双年展表述为企业家、批评家和艺术家“三驾马车”的第一次合作,却似乎有意无意地屏蔽掉了当初最为重要的创发者——创始机构和投资人。甚至在一些文献中,将广州双年展的投资人形容为“外行”,“实力不足”,将双年展未能完美收官和延续的责任,推卸到掏出真金白银的投资人身上。诸如此类,似有失偏颇。

广告

  广州双年展作为中国艺术市场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对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所熟知的那一批影响中国的大艺术家,如王广义、周春芽、曾梵志、张晓刚、叶永青、冷军,等等,“92广双”应该都是他们艺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一些更为年轻的艺术家来说,则是一个起点。而“92广双”的策展人吕澎先生,从广州双年展出发,现在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圈最著名的策展人之一。但人们可能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广州双年展的两位投资人和实际运营者罗海全、刘勇。

  《艺术·能见度》平台收到的由力夫先生撰写的《中国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创始经历回眸》一文,洋洋数万字,较为详尽地还原了从1990年到1992年,广州双年展创发的那些人和事,尤其讲述了投资人在这一史无前例的艺术实践中的酸甜苦辣,以及他们的坚持和坚守。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尽管罗海全已经远离艺术圈,刘勇却独自在这个领域里,默默深耕至今。

这里的新闻油爆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大四川(sina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