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居民的吃、住、穿

  “和墓葬考古时常出土精美文物不同,遗址考古除了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外,通常收获的是古人留下的生产、生活用具,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却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遗址内居民的生活状态,所以遗址的学术研究价值是非常难得的,庙台子商周遗址就是这样。”庙台子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徐州博物馆田二卫表示。“这些物品大部分已经残破,但却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价值和重要性很不一般。”

  遗址内除发现房屋残存遗迹外,还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分为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等多类。其中,铜器有铜削刀、铜箭镞等;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锛、石镞以及一件铸造铜器的石范;骨器有卜骨、骨镞、骨笄、骨锥、骨匙等;陶器以灰陶为主,少量红陶,以泥质居多,夹砂质较少,器型可见陶鬲、陶罐、陶甗、陶豆、陶簋、陶纺轮、陶网坠、陶拍、陶模具等。这些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的出现与使用,可以看出当时的居民已经可以铸造工具了。

  在几个陶罐底部还出土了多种碳化的谷物颗粒,以及大量鹿角、蚌壳、螺壳、兽牙等物。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过上农耕渔猎生活,可烧煮食物。难得的是还出土了古人占卜用的卜甲一枚、卜骨两枚,尽管卜甲、卜骨上都没有文字,但上面的烧灼裂痕和钻孔痕迹,表明它们都是曾被占卜使用过的。

灰陶盆灰陶盆

  根据遗址中房屋地基结构可推断,西周居民已经居住在了有着简单装修的草房里。

  说到穿衣,不是说遗址中发现了当时的衣物。众所周知,衣物经过3000年是很难保存下来的,但是从遗址遗留下来的陶纺轮与骨针可推断,当时人们已经可以纺织出麻线,穿上了织麻布衣或“皮衣”。

  在庙台子商周遗址项目验收论证会上,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周润垦说,商周时期的遗址在省内各地也发现了一些,但是像庙台子房屋遗址这样保存这么好的,就没有了,现场看到3000年前的残垣断壁,感到很壮观、很震撼,对于研究徐州地区早期人类活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专家组成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敏认为,从庙台子商周遗址的房屋等级不高、规模不大,但遗迹保存状态非常难得。他同时还指出,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文物中有一件蘑菇顶造型的陶器部件,这是岳石文化(山东海岱地区)的代表性器型,后期研究在古代地域文明交流、庙台子遗址居民族属等问题上有所突破。

蚌壳、螺壳、鹿角蚌壳、螺壳、鹿角

  徐州博物馆原馆长李银德表示,徐州地区因受黄河泛滥影响,商周时期的遗址保存很少,造成了本地区商周考古的薄弱环节。现存的遗址主要位于徐州北部与东部,有铜山高皇庙遗址、铜山子房遗址、石户城遗址、贾汪焦庄遗址等。除了早期发掘的铜山高皇庙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的遗址有:焦庄遗址与石户城遗址,前者为西周早中期的居住址,后者为战国至汉代的城址。庙台子遗址主要发现的是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中小型房址,是遗址考古的一次突破。

  据了解,徐州博物馆下一步将围绕庙台子商周遗址的保护工作展开。

陶纺轮陶纺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