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黑暗中的生命” 都从艺术和科学融合的角度,剖析博物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演变。北京中间美术馆的“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以庞薰琹之女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重访与研究的案例之一。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
地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展期:2018年7月17日 - 10月21日
票价:免费
点评:展览实际聚焦的是19世纪 70年代出现的亚洲文会博物院这一支的历史,所做的努力也是在竭力复原其鼎盛期的收藏面貌。展览只是一个引子或序曲,更多的内容在展览之外。
评星:三星半
溯源中国博物馆早期发展史,比较统一的认知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诞生于上海。徐家汇博物院与亚洲文会博物院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现最早的两座博物馆(至于谁先谁后,学者们仍难有定论)。前者由法国来华耶稣会神甫韩伯禄(Pierre Heude)于1868年在法租界创建,1930年后迁入震旦大学更名为震旦博物院,1952年因机构调整而关闭。后者始建于1874年,是英国的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在上海创设的博物馆,以收藏自然历史类标本和艺术人文类文物著称,1952年文会关闭,藏品移交上海市文化局。南通博物苑则被定位为“我国博物馆史上最先的一页”,由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其身为“第一座国人独立创办的博物馆”地位难以撼动。
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如其展览名称所言,饱含着美好的初衷和巨大的“野心”,希望对中国博物馆的早期发展史进行溯源,然而它实际聚焦的是19世纪 70年代出现的亚洲文会博物院这一支的历史,所做的努力也是在竭力复原其鼎盛期的收藏面貌,观者可以从中接收到那个时代隐约传递出的西方的科学和博物理念的启蒙思潮。不过对于中国早期博物馆多点发生的复杂面貌展览似乎无力也无意触及,作为一名观众,觉得该展的意义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引子或者序曲,引出人们对于该话题的关注与思考,具体想要研讨或解答什么问题,还是要寄希望于其后展览配套的学术研讨会。
另外作为由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科技馆跨界合作的一个展览,希望在“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方面有所呈现和突破,但是就展览本身呈现出来的效果而言,除了展览主线可以统一在亚洲文会的馆藏和历史这一脉络之外,“科学”和“艺术”似乎并未碰撞出什么新的火花,三个展厅,还是自然标本的归自然标本,考古艺术的归考古艺术。
不过作为接收了徐家汇(震旦)博物院和亚洲文会博物院自然标本主体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而言,其精选的展品自然也是不乏看点的,更有诸多创下多个中国乃至世界之最的展品——世界最早的白鳍豚完整的骨骼标本、中国最早的兽类标本——采于1871年的金钱豹标本;中国收藏最早的大熊猫标本,以及采用当时世界最前沿的展示方式——生态景箱;不过相较上海博物馆灿若繁星的古代艺术珍藏而言,该展上的展品更多只是为了配合复原当年亚洲文会博物院的旧藏而挑选的展品,限制颇多,并且最终只找到五六件当年亚洲文会的旧藏,其余是根据史料找到的比较接近的文物。(小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