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港园城”互动发展纪实
本网讯(吴晓颖 蒋作平)奔腾的金沙江与秀美的岷江滚滚东去,在宜宾汇聚成长江。近年来,这座长江“黄金水道”上的西部城市,大力发展港口岸线的 “蓝色经济”,践行“以港兴园、以园兴城、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从川南工业重镇向现代化商贸枢纽的华丽转身。如今的宜宾,不仅是四川通江达海的 “桥头堡”,更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宜居的第一新港城。
宜宾港的“含金量”
数千吨的船舶停在岸边,岸上堆放着出口到乌拉圭的商品、运往土库曼斯坦的重型设备……尽管站在一个西部内陆城市的港口上,但从这里已能触及世界的脉动。
地处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的宜宾,作为南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自古便是巴蜀地区与东亚水路贸易的枢纽。但上世纪末,随着公路交通及铁路的高速发展,曾经繁华的水道迅速萎缩,宜宾的运营船舶也一度不足百艘。
2007年,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加快扩建泸州和宜宾两个港口大吨位、集装码头,提高长江水道运输能力。”当年,宜宾市领导班子多次沿江考察,形成共识:要为540万宜宾人建立一个通江达海的现代化港口、一个新型工业区和一座新城市。
2008年的最后一天,在宜宾市翠屏区沙坪镇长江边,宜宾港最大作业区——志城区一期工程开工。两年后,宜宾港正式开港试运行。
“去年5月,宜宾港在开港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一次报关,通江达海’,首发日本神户港;8月底,宜宾港进出口货物运输可直接面对全球各大港口,实现了江海联运的大飞跃。此外,还在开行集装箱班轮、超长超重大件设备运输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见证了宜宾港从一片滩涂到今天的转变。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宜宾港已建成年吞吐能力50万标准集装箱、10万辆滚装车和一次起吊能力达1000吨并兼有综合保税仓、出口监管仓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成为四川地区最大内河枢纽港,内陆大省四川一举跨入水运时代。
“黄金水道”上的现代港口城
“相对川南其他市州,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是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宜宾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宜宾市长徐进说,宜宾确立“港园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就是将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地理优势转变为临港的经济优势。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长江干流沿线九省市GDP总额占全国的40%,长江沿岸聚集了全国500强企业中的近200家,沿江22个国家级开发区产值利税占全国开发区比重超过40%。
依托区域和资源优势,发展港口经济是宜宾的战略选择。2009年底,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整体规划面积193平方公里,重点建设面积25.9平方公里,相当于近2倍的市区建成面积,被当地人称为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一启动就引进了一批实力强大的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马士基集团等纷纷落户。在沿江开发战略的带动下,一座座工业园区沿江而筑,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
“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已经触及宜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被认为是宜宾人改革开放以来最重大的一次经济改革!”徐进说。
随着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内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5园区的建立,宜宾总体产业正逐步由煤炭采掘、白酒制造向高附加值的新兴领域过渡。至2011年底,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9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宜宾临港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现代港口人的新生活
在宜宾临港经济区,“新港、新园、新城”的建设理念随处可见,但经济发展、园区建设的土地从哪来?30多万规划人口去哪里?当初同样是一道道难题。
通过调研,宜宾市走出一条统建还房、货币安置、灵活就业的新路径。按照计划,宜宾临港农民或搬至主城区享受社保,或就近迁入新社区就业。据统计,在宜宾临港开发区建设期间,临港区共征地12635亩,房屋拆迁2514户,农转非4839人,兑现补偿资金12.22亿元。
补偿款只是铺路,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宜宾临港开发区通过BOT、BT、联合开发、土地收储抵押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民间投资等各类资金进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首期吸引投资近15亿元,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园区建设。
如今,宜宾临港区“三横六纵”的道路网络已具雏形,电气管网铺设也不断推进。在新近建设的社区旁,记者看到一些民营的小物流公司应运而生,公司内的员工多是当初居住于此的农民。
随着宜宾港建设的不断推进,开发区所在地的农民放下手中的农具,或转身成为民营公司老板,或走入建设工地成为新区建设者。宜宾临港新城的建立,不仅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也让世代居住在长江边的宜宾人迈入现代化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