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直焦法是拍摄日食最常用的方法,因此以此法为例来具体谈谈在日食不同阶段我们应该拍什么及如何拍。
1、在全食前的偏食阶段,由于持续时间很长,且和普通的偏食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调焦。一定要反复、耐心的将焦距调到最好,以免到全食的时候留下遗憾。调焦纯粹就是一个经验活儿,没什么捷径可走。太阳上有黑子还好,要是没有黑子,就只能靠日轮边缘了。由于阳光太强,在回放时液晶屏可能看不清,因此应提前准备宽大且不透光的外套将自己的头和相机都罩在下面,这样才能比较舒服的查看图像。
2、在食既时,主要的拍摄目标是贝利珠。贝利珠是因为月轮边缘凹凸不平,凹下去的地方透过来耀眼的阳光形成的视觉现象。拍摄贝利珠意味着全食阶段拍摄的开始,因此要提前摘掉滤光片。如果你有精确的预报时间和现场时间,那么在食既前15秒到1分钟摘掉滤光片是合适的,因为这时日面只剩下很小的一点点,短暂的直射不会对你的相机造成损害。如果你没有精确的时间,那么在取景器里通过滤光片看到太阳只剩下隐隐约约的一小点的时候就摘掉滤光片吧!
贝利珠的过程非常短暂,而且充满变化,因此这时最好使用相机的普通连拍功能(高速连拍则大可不必,贝利珠变化还没那么快,而且此模式会很快将相机内存充满)。至于曝光参数的调整,由于从你摘掉滤光片到贝利珠发生的时间间隔只有不到一分钟,这时再来调整相机参数可能会感到手忙脚乱,因此建议你先调好相机参数,再摘掉滤光片。具体参数请参考后图中的“日食摄影曝光参数表”里针对日珥的参数。
附带一提,拍摄贝利珠时,就已经可以同时拍下色球层和日珥了
3、全食阶段的主要拍摄目标有三个,一是日珥,二是日冕的内冕,三是日冕的外冕。其中内冕亮如满月,外冕则要暗上将近100倍,而日珥比内冕还要亮一些。本节后面的“日食摄影曝光参数表”出了不同情况下针对这三种目标的曝光参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不过实际拍摄时并不需要严格遵照这个曝光表,曝光值增加一些或者减少一些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另外还要考虑天上的云雾、太阳高度等对光强的影响。另外,由于外冕延伸的范围可能大大超过一个太阳直径,为了尽可能多的拍全日冕,应尽量保证太阳在画面的正中央,并且及时调整相机的角度令日冕的长轴位于画面的对角线上。
地球照
全食时还有一个好玩项目就是拍摄月面的地球照。全食时在月球的暗面看地球就好像一轮满月,非常明亮,因此月球的暗面其实会被地球照亮,只不过由于其亮度比之日冕差得太多,我们用肉眼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比较大的延长曝光时间,就能拍到月球暗面的细节。根据经验,在f/8的器材下,ISO 1600,1/3秒曝光可以拍到很充分的地球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设置曝光参数。
4、生光和复圆过程的拍摄目标,类似食既和前半程偏食,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特别提醒:
1、千万不要用肉眼或任何光学设备(如望远镜等)直视太阳!
2、不能用相机直接拍摄(必须加有专用滤光镜),以防损伤烧坏相机。
摄影提示:
日食观测项目 日食观测的内容非常丰富,仅就一般爱好者力所能及的内容列举一些在下面。
1、日偏食时测定月球边缘和太阳两次接触的时间(即初亏和复圆)。
2、月球边缘的观测。在月球横过日面时,由于月面的山峰,其边缘并不是完整的,而是有些很微小的、不规则的突出或凹陷现象。观测时,可特别留意月球的边缘,并可用绘图法记录下来。
3、日全食时测定月球边缘和太阳边缘的四次接触(即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的时间。食既的时刻以倍利珠消失的时间为准,而生光则以倍利珠重现的瞬间为准。
4、日冕的观测。日冕是太阳的外层大气,温度高达几百万摄氏度,而密度比人类制造的真空还要空,可以说是能看得见的真空,日冕只有日全食时才观测得到。每次日全食时所见的日冕形状、大小及结构都不同。在太阳黑子活动活跃期,日冕呈圆盘形;黑子活动衰期,日冕的形状则不大规则,且沿太阳赤道区可见射光,在两极附近地区呈扇形的结构物。观测时,可利用绘图法记录下来。
5、气象变化观测。日全食时,阳光突然消失,气温迅速下降,气压和风向都有所变化。可用仪器记录这些变化。
6、日全食时,可以利用这珍贵的几十秒,进行彗星、内行星(金星和水星)的搜索。
用相机对日全食的全过程拍摄,每隔一段时间拍摄一张,记录日全食的全过程;还要对倍利珠、日珥、日冕的进行特写。能拍 摄到一次日全食照片,将是一个难忘的永久回忆,请记住,未来两年的日全食可能是几百年来的少有的几次,也可能是你一生中能看到的唯一的两个,可能没有第三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