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川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3)

http://sc.sina.com.cn   2009年12月26日14:58  四川大学新闻网

  阮勇斌(讲座教授) 1963年生,1982年在川大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川大获硕士学位,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91—1993年任密执安州立大学Research Instructor,1993-1995年任犹他大学助理教授,1995年起任威斯康星大学副教授,1999年起任该校教授。阮勇斌在辛拓扑与量子上同调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在国际数学界有重要影响。基于阮勇斌的出色工作,他获得了美国Sloan研究基金,并且被邀请在1998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他的工作被这个大会的两个一小时报告和4个45分钟报告所引用。

  张曙光(讲座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高级研究员,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副主任,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及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客座教授。 1990年发现了第一个左旋 Z- DNA结合蛋白质并克隆了它的基因, 1993年发现“短肽自行聚集和自我互补”,被誉为“麻省理工学院 1970年以来最重要的 15项科研成果之一”; 1997年开创了生物表面修饰工程技术的崭新研究领域,被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蒲林(讲座教授) 1984年获四川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1991至1994年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做博士后工作。2003至今任维吉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蒲林教授先后承担了20多项科研项目,包括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IH 基金、石油研究基金,共获得研究经费500多万美元。在手性光电材料、手性荧光传感器、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发表论文104篇,SCI收录论文93篇,其中Chem. Rev. 3篇、PNAS 1篇、Angew. Chem.3篇、J. Am. Chem. Soc. 17篇,影响因子介于3-6之间的论文56篇,这些论文被引用近3000多次,单篇引用最高超过300次。研究结果以“What's Up With BINOL and BINAP?”为题在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杂志上得到详细评论。

  孙晓峰(讲座教授)  孙晓峰教授现在瑞典林克平大学肿瘤科工作并担任该科肿瘤研究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在潜心致力于直肠癌研究的十余年时间里,共发表研究论著74篇,其中包括国际颇具影响的医学杂志,如Lancert,,  影响因子为19,J Nat1 Cancer影响因子为19,J Clin Oncol 影响因子为11,Clin Cancer Res 影响因子为7,及Oncogens 影响因子7等。15篇代表性论文共被引用127次,其中他引116次,自引11次。13篇被作为有代表性论著要求再版或载入书中。孙教授同时承担了瑞典国家多项大肠癌研究项目,瑞典国家及省报曾多次报道孙教授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及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孙教授曾被瑞典国家誉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其所在实验室已成为国际上本专业第一流可信得过的实验室,享有很高的威望。世界肿瘤研究顶级杂志的总编辑(Editor in chief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称赞其团队为“well  respected  research  investigators”。

  赵越(讲座教授)  赵越教授1982年获成都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上出国研究生,1987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0年底在加拿大Laval大学作博士后;1991年起在加拿大Sherbrooke大学化学系任教,现为该大学Full Professor,在高分子化学物理、功能高分子材料、分子材料自组装等研究领域学术造诣深。主要从事新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液晶材料的设计、合成、基础理论和器件应用的开发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设计和展示了多种新的、有发展和应用潜力的功能高分子和液晶材料,包括独创的光控高分子胶束、可用力场、电场和光场调节的衍射光栅材料以及液晶的光取向技术,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光控高分子胶束”被Quebec Science杂志评选为2005年加拿大魁北克省10项重要发明之一,曾获得“Public Prize for the Discovery 2005”等奖励。近5年在国际著名期刊(如Angew. Chem. Int. Ed. (IF 9.596),Adv. Mater。(IF 9.107),J. Am. Chem. Soc。(IF 7.419), Adv. Func. Mater. (IF 6.77)等)上发表SCI论文近40篇(IF>6:10篇)。 到2006年底,共发表论文近90篇,被他引约550次。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是加拿大全国高分子科学会的组织者之一,担任2007年第33届大会的主席。

  董崇英(讲座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 分校教授。主要从事无穷维李代数和顶点算子代数研究,在顶点算子代数(Vertex operator algebras)、Orbifold理论以及广义月光(Generalized moonshine)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令世界数学界交口称赞的工作。1993年以来连续主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其中近5年主持3项,2004年至2006年获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1985年以来已在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68篇,其中近5年发表22篇,包括国际著名数学杂志《Acta Math。》1篇,《Duke Math. J。》1篇,《Comm. Math. Phys。》11篇,《Adv. Math。》2篇,等等,在国际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得到包括fields奖获得者Drinfeld、 Zelmanov和Borcherds以及著名数学家如Beilinson和V.Kac等人的重要引用。

  郭鸿(讲座教授) 于1979年1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76级后留校任教。1981年考取 CUSPEA 第一届赴美国留学.1981年9月至 1987年 8月,在 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获实验原子物理学硕士, 计算机科学硕士, 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导师是David Jasnow 教授。1987年9月至1990年10月, 郭鸿教授在美国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物理系 作博士后研究。他的博士后导师是Jim Gunton 教授和Martin Grant教授。 1991年 1月开始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物理系任教, 从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起,至1999年6月升为正教授 (Full Professor)。2004 年6月至今为麦吉尔大学的James McGill 讲座教授。 2004年获得加拿大Council for the Arts颁发 Killam Research Fellowship, 2006年被加拿大物理学会授予Brockhouse奖章。郭鸿教授于2004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并于200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郭鸿教授目前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访问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量子结构中心成员,香港大学物理系Honory Professor。郭鸿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介观物理,纳米尺度的量子输运理论和纳米电子器件物理。 他的研究小组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主要集中于纳米器件电子和自旋输运的定量分析和物理模型,把量子物理、材料物理及非平衡态物理结合起来,发展了一整套新的理论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郭鸿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在非平衡态量子输运、非平衡格林函数理论(NEGF)、分子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半导体纳米结构中的电子散射和强关联现象,含时与高频量子输运以及相关的材料物理中做出了有益的工作。迄今为止共有21名研究生在郭鸿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并有十余位博士后在他的小组里完成了博士后研究,这些小组成员们目前大多活跃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凝聚态物理和电子工程研究的前沿。

  何佳(讲座教授)

  梁旭(讲座教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