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贴标签”:

  “百变老师”让课堂“乱”起来

  七中八一有一位“传奇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能拍照写新闻,“武”能做美食打篮球,他就是七中八一高三化学老师何国章。

  “我不喜欢贴标签。”这是何国章老师对新浪四川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有很多教学方法,也有很多个性特点。”有着十余年教龄的何国章老师,赛课曾获得全国二等奖,教学经验丰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在成都市“一诊”考试中,何国章老师带领七中八一化学组取得了金牛区高线率第一和中线率第一的好成绩。

  但有时何国章老师的课堂却很“吵闹”,有的同学还会“造反”。

  何老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他的观点或解题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给学生多一些机会,他甚至会在课堂上故意“留白”或有意暴露“缺陷”。学生一旦发现老师的“问题”,就会站起来发言,如果能直切要害,得到大家的认同,就会收获一片掌声;如果没答对,就会有其他同学补充或反驳。此时何老师就会变身“主持人”,课堂就成了“辩论场”。如果遇到有争议的问题,争论还会延续到课后,何老师就会给同学们单独指导,然后请这些学生在第二天课前发表观点或讲解习题。

  课堂秩序虽然乱了一些,何老师却认为这种“乱”可以有:“理想状态下的‘学习’不应该是‘你张嘴我喂食’式的填鸭行为,而应当鼓励一种‘小题大做’和‘理愈辩愈明’的风气,教师应当乐见学生的‘刨根问底’和‘大胆质疑’。”他认为,课堂辩论不仅给了同学们展示所学知识的平台,也锻炼了同学们表达观点的方法和技能,还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何国章老师说。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化学”:

  “神算子”用学科融合为学生开“脑洞”

  何国章老师的课堂还有一大特色:善于进行学科融合和联系社会生活。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还知化学。”

  在讲pM2.5时,何国章老师不仅讲了概念和危害,还拓展了产生原因,并引导学生提出了治理污染的建议。他整合了政治、地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对pM2.5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一诊”考试前,何老师给学生分享了浙江大学研发出了超级电池的新闻,并告诫学生关注新能源方面的电化学试题。“一诊”考试中的电化学试题就是关于摩拜单车的新型锂电池。

  2015年10月,何国章老师在QQ中发布了一条说说:“祝贺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一个已毕业的学生随即留言:“你高一时就给我们讲过她,说她有可能获得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我们那时才听说屠呦呦和青蒿素,很多人还不知道‘呦’怎么读呢。”原来,何老师在屠呦呦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后给学生分享了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事迹并做出了诺贝尔奖的“神预测”。

  “不放弃,就拥有无限可能”:

  让学生唯有美食、篮球与“海拔哥”不可辜负

  “不放弃,就拥有无限可能;努力并坚持,就能收获成功。”何国章老师常对同学们说。

  何国章老师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何老师的班上有很多长期留校生,在周末,何老师喜欢带他们去“打牙祭”,偶尔也带着同学们买菜去他家里做饭,让同学们体验劳动,感受家的氛围。这样的举措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留校学习的大家庭里。

  热爱篮球又“人高马大”的何老师被称为“海拔哥”,班上有学生学习困难,性格内向,不适应高中生活。何老师就努力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策划组织了一场班级篮球对抗赛,对学生们委以重任。从篮球到学习,何老师继而鼓励同学们继续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高中生活的各种挑战。不适应高中生活的同学逐渐树立起自信心,最终融入集体,还被同学们评选为“最佳个人”。

  “教育不能成为流水线。”何国章老师说,在把握成长大方向的前提下,他愿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们“成人”、“成才”。

  没有标签却又有很多标签:

  “真正的高人”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我一直很喜欢当老师,大学志愿都报的师范专业。”何国章老师说,自己喜欢做一线教师,喜欢给孩子们上课,“因为喜欢所以坚持,我觉得能把兴趣爱好和职业结合起来是非常幸福的事。”

  春夏秋冬的忙碌,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更迭,“知识在重复,但人在变化,总有新挑战,总有新鲜感。”何国章老师认为,每顺利送走一届学生,学生和家长们心存感激,自己便“功德圆满”。

  在七中八一的校园里,何国章老师觉得到处都散发着“正能量”,学校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许多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从为学生修改原创歌词,学生乐团在媒体原创歌曲评选中获奖,到教育研讨会班会课献课,收集素材、修改材料到深夜,定稿后又把近万字的材料背下来,最终献课获得高度评价。何老师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有收获,所有的汗水都有价值。

  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仍然会怀念化学“海拔哥”,老师们点赞何国章老师是真正的“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