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校园暴力”这个词已经几次刺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先是某副县长之女率众对同校女生施暴,又来了个初二学生被十余中学生群殴当场昏迷,接着网上又开始轰轰烈烈地诉说着“布鞋门”。而“布鞋门”事件更是被拍成视频上传网络,使更多的人“欣赏”到了这场赤裸裸的校园版暴力电影。
本是一方净土的校园,为何会成为斗殴行凶的集散地?原为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又为什么变得青面獠牙?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彭熠(以下简称“彭”),以“布鞋门”事件为例,探讨了校园暴力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记:近一段时间不断有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传入耳中,暴力行为缘何频频在校园出现?
彭:由于未成年人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他们的行为很明显地带有模仿性和习得性,也就是说,他们本身的一些行为很可能是通过模仿、比照学来的。之所以产生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模仿性在作怪。这种模仿首先可能来源于家庭,例如父母打骂孩子、夫妻吵架等家庭暴力。长此以往,孩子们很可能会不把暴力当回事,完全出于好玩的心理而见怪不怪。
另外,网络游戏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网络游戏中有很多暴力元素,其中杀人、抢劫、打斗等情景很常见。青少年由于心理并未成熟,经常受网络暴力游戏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并慢慢开始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习以为常。
记:作为“布鞋门”事件的施暴者,她们并没有把“布鞋妹妹”打伤,而是采用了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方式,对此该如何看待?
彭: “布鞋门”事件中施暴的女孩,其实都有一种扭曲的心理,她们并不以致受害人鲜血淋漓为目标,而是采取人格侮辱的方式,由此可见,她们的心理是非常扭曲的。这种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内心当中存在很大的愤怒,进而把“布鞋妹妹”当成了宣泄对象。受了欺负,就会找一个更弱小的对象去欺负,以解心头之恨。
这种心理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她们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在学校里缺乏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这种长期缺乏支持鼓励的孩子,其负面情绪积累后,就会产生愤怒感,于是,她们很可能会找一个宣泄物进行发泄。
她们本身和“布鞋妹妹”并没有深仇大恨,如果把“布鞋妹妹”打伤,很可能受到法律制裁。采用人格侮辱这一“外表不见伤”的暴力行为,既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同时又能避免受到严厉的惩罚。
记:其中一个女孩对于外界针对自己的谩骂,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她说:“是我做错了,骂我是对的,我没什么可难过的。”
彭:现在的教育无疑缺少了平等、尊重这一课。作为家长、老师,可能很少去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一些孩子犯错误了,家长就会让孩子下跪认错;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有可能就对孩子打骂,而这些完全是人格侮辱。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渐渐习惯,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让人下跪、对人打骂是一种侮辱,反而会认为这很正常。
记:这些孩子在围攻“布鞋妹妹”的同时,还有人用手机进行拍摄,并且传到了网上,怎么理解这种行为?
彭:作为成年人都知道,打架是不对的,但这些女孩很可能是出于游戏心理,把打人当成了游戏。在拍摄视频的时候,她们也许会把这段视频当成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这段视频在女孩手机中存了两个月,最后传到了网上。她之所以保存这段视频,可能就是想拿出来炫耀。从这点可以看出,她们平时可能很少有值得炫耀的东西,如学习成绩、老师的表扬等。
在她们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希望被别人赏识、看重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她们的成绩不好,老师可能就会把她们评为差等生,家人也可能不喜欢她们。所以,她们也只好用这一点儿自认为可以炫耀的东西让别人对自己高看一眼,因为别人做不到、拍不到的东西,自己能办到。
记:在“布鞋门”事件中,还有一些孩子完全是出于一种“凑热闹”的心理来参与的,这种心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彭:孩子们都有自我保护的心理,这不难理解。在她们的心中可能有两种想法:首先,如果我不打她,别人会不会怀疑是我偷了东西;其次,如果我不动手,是不是就会被大家看不起,被孤立起来。
记:这样的事情发生后,我们的家庭、学校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反思?
彭:作为学校,必须提高教师和学生们的法制意识。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法制意识非常淡薄,并没有把学生打架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去认识。所以,学校应该多对老师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在心里形成一种平衡机制,从而控制好自己的行为,避免给他人造成伤害。
家长、学校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还应更多地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们的心理很脆弱,需要老师、家长的引导帮助,这一点如果重视不够,可能导致孩子们产生扭曲心理。现在,出现了很多高智商、低情商的学生,就说明我们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所以,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应该多关注孩子们的人格培养,关心孩子们的情商教育。
拍视频的孩子可能仅仅把这当成了游戏,主观上并不存在很大的恶意。这种行为的悲哀之处,就在于她不懂得尊重人,自身也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平等、尊重的观念,是一个人的人格中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重视对孩子人格、情商的培养,那么,在这种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孩子们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有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由此可见,其实“布鞋门”事件中打人的孩子,本身也是受害者。本报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代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