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变,重要的不是城有多大,楼有多高,而是人在其间生活得安不安逸,舒不舒畅。五年规划仿佛一条无形的线,把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市民烟火生活的点点滴滴,紧密相连。

图据Betebaran图据Betebaran

  停靠在2020岁末,成都仿佛一辆高速运行的动车,下一个站点,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沿途一个个令人炫目的幸福场景,正向我们涌来。 

  五年规划仿佛一条无形的线,把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市民烟火生活的点点滴滴,紧密相连。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成都的“十三五”,非“变”莫属。

  2020年12月18日,一位网名叫做GraceBopp的成都人在网上留言:今天成都地铁五线齐发,我真的太开心了 以后从华阳回双流不用坐到高升桥或者神仙树了,少绕好大一圈……房子不用租了!可以天天回家了!

  如果时光倒流回50年前,那时,“地铁”在很多成都人的心目中大概还是一种奢望。据传张仪筑城“依龟筑之”,依照成都的地质条件,建设地铁的难度相当大。但地铁毕竟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标配,没有地铁或者说不需要地铁的成都,绝称不上大,够不上快,也缺了点“范儿”。

  2005年,“十五”的收官之年,成都地铁1号线开始建设,“十二五”期间,地铁2、4号线投运,到“十三五”收官,全市地铁里程总长度达到519公里,成为全国地铁第三城。

  这样的速度,是成都城市集聚力的一个投射,是对成都城市经济人口承载力的一个称量,也是城市现代化和市民生活现代化的一次无缝衔接。

  家住百花大桥附近的市民孙襄,这五年最为关注的是家门口的锦江。去年,他对前来采访锦江水治理推进情况的记者说:“通过治理,我们住在河边的居民再也闻不到臭味了。”

  锦江是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笔下的“濯锦之江”。在锦江边上晒晒太阳,喝个茶,吃个冷啖杯,是很多成都人安逸生活中的日常场景,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安逸”因为不得不捂着鼻子而打了折扣。

  曾经,成都启动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联合国人居奖,而2017年12月成都开启的新一轮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则被称为“新时代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不久前,锦江示范河湖建设顺利通过了水利部专家组验收。验收专家认为,锦江实现了特大型城市河道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三类的重大突破,可以作为饮用水源了。

  城市之变,重要的不是城有多大,楼有多高,而是人在其间生活得安不安逸,舒不舒畅。五年规划仿佛一条无形的线,把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市民烟火生活的点点滴滴,紧密相连。

  五年之变,既是成都城市转型的拐点,也是成都未来跻身世界城市体系的一个支点。

  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成都之变随处可见。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是成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之变;

  实现经济增量6个千亿台阶跨越,人口总规模位列全国第4位,门户枢纽功能日益凸显,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从“十二五”末期的166位上升至“十三五”末期的第59位,这是成都城市能级之变;

  东进、绿道、轨道,这是成都空间之变;

  产业功能区、产业生态圈、科学城,这是成都动能之变;

  新经济委、社治委、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这是成都治理之变;

  ……

  但若只以局部来解读成都之变,恐怕难于看出这种变化对于城市转型、城市未来的深刻意义。

  抛开表面的浮光掠影,观察成都每一个局部变革的逻辑走向,思考每一个细微变化的深刻内涵,就能发现,每个变化与变化之间,其实都首尾呼应,相互勾连,搭建起城市转型的四梁八柱,建强城市向未来发展的强大基座。

  比如地铁。500里程之上,一个个TOD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每一个TOD项目,就是一个公园城市社区。500里程之外,公交专用道“连线成网”,社区绿道“串街链户”,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坐落其间,实现了“城在园里”,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点评为“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比如锦江水治理,不仅治水,也治景,全新勾勒成都的生活美学。江上,“夜游锦江”成为成都夜经济的一个品牌项目。沿江,一个个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在打造绿色公共空间的同时,也形成绿色经济综合体,实现了生态效益的价值转换。

  从自然环境到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到产业空间,“十三五”的成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而其变化的最鲜明特点,就是许多都是打破重建,甚至于“史上首次”,这样的变化何其深刻,不啻于一种脱胎换骨,无异于撬动“千年之变”。

  顺着种种变化的逻辑走向,不难发现,成都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是撬动成都一应城市之变的一个基础支点,是开宗明义之变,提纲挈领之变。回望“十三五”,一路走来,正是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战略布局,成都实现了城市能级的全方位提升,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变革,治理体系的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质的全方位改善,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大幅度提高。

  可以说,5年之变,既是成都城市转型的拐点,也是成都跻身世界城市体系的一个支点。

  开启“十四五”,向幸福的细节处精雕细琢。

  再过几天,2021年就要到了,“十三五”面临收官,“十四五”即将开启,历史的交汇点,也是历史新起点。

  12月26日,成都召开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十四五”规划呼之欲出。之前,成都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明确提出,“十四五”规划将“更注重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企业和市民的感受上。

  如果说成都的“十三五”更侧重从城市的角度进行战略谋划和政策设计,为未来发展搭起四梁八柱。那么,“十四五”就将更注重场景打造、氛围营造,也就是说,将向幸福的细节处更加精雕细琢。对城市而言,这是发展战略重点的转变,对市民而言,则意味着“幸福”的实实在在、可触可及。

  一个标志,就是将推进涉及十个领域的“幸福美好工程”。

  要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让市民的荷包更“丰满”;要持续保持生活成本的竞争力,让城市“品相”更有特色、竞争更有优势;要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倍增计划,加快提升城市通行效率,全面完成城乡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让市民生活更安逸,更有尊严;要建设营商环境标杆城市、青年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生态惠民示范城市、智能韧性安全城市、全龄友好型城市,让市民得实惠,让企业得发展,让所有来成都的人才都能在这片热土开垦希望,播种幸福,由衷点赞“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

  显然,这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与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8项重点任务深度契合。未来五年,成都必将有更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逻辑,将依然是“人民至上”。

  向着幸福迅跑,成都的未来一定更加璀璨夺目。

  红星新闻评论员 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