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规模宏大,完整呈现清代铸币工艺流程

  在介绍宝川局遗址发掘情况时,冶金考古实验室的杨颖东副研究员戴上手套,抱起一个从考古现场出土的坩埚,进行了容积测量容量测定,又对出土的钱币进行了成分检测。“经过检测,这些钱币里没有锡的成分,主要是铜和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钱;而清代钱币如果含锡,就是通常所说的青钱。”

  杨颖东用价值50万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铜钱金属成分进行检测

  杨颖东说,“通过容量测定,我们可以推测,像这种大坩埚,一只最多可以容纳45公斤铜液,可以铸造一万两千余枚乾隆通宝;而一只普通坩埚,最多可以铸造4000余枚乾隆通宝,这是指理想状态下,而现实中,应该小于这个数目。”杨颖东还拿起一只在考古现场出土的破损坩埚,里面有一些没有成型的钱币,这些就是废品,由于铜原料很宝贵,往往会将废品投入坩埚重新铸造。

  最大号坩埚里的铜液可铸造万枚铜钱

  坩埚里还存有未融化的废弃铜钱

  杨颖东表示,宝川局冶铸遗迹非常完整的体现了清代钱币铸造及管理全过程。“宝川局遗址规模宏大、遗迹清楚、遗物丰富,体现了官方组织管理的特征。”唐彬则认为,清代宝川局遗址分布面积大,窑炉及附属设施数量多,布局结构较为清晰,出土钱币丰富,为复原和研究清代铸币工艺流程以及清代成都城的历史风貌,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重要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