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亩产只有700斤?

  撂荒地和宅基地种粮“首秀”,还限用农药化肥

  从农田里的景观台向下眺望,不少杂草和颜色不一的稻田尽收眼底。天王社区村民赵杰社说,凭这些,就能判断这些水稻产量并不高。

  赵杰社的话,得到了成都天府绿道文旅公司农业项目主管徐凯确认:测产数据显示,天王社区外的水稻田,亩产约700斤上下,只有正常田块的六七成。

  “还算满意。”徐凯解释,因为这是田块“复耕”后的种粮“首秀”。

  “建渣堆几米高。”指着田里还残存的砖块和碎石,徐凯讲起了田块来源:一部分是当地村民撂荒的耕地,还有些是堆满了建渣、碎石的宅基地。2019年底,技术人员勘测,眼前地块中只有一半左右还在正常耕作,部分地块有机质含量偏低。而且,原有的水渠大部分损毁。

  2020年底,成都天府绿道文旅公司在天王社区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一步,是通过捡石机、碎石机和卡车逐步清理建渣。第二步,是携手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和成都市农科院,研究制定复垦复耕之路。

  专家们给的“药方”,是先沟槽式取土(即深度翻耕,把有生产力的土壤翻到地表),然后按3吨/亩的标准施撒有机肥。同时,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恢复灌溉能力。

  “管理环节还有挑战。”参与天王社区地块恢复的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汤永禄介绍,田块到地处成都环城生态区内,“到处是鸟和动物”。因此,从一开始,专家们就制定了严格的农业投入品负面清单,对部分药品和化肥实施“一票否决”。主要的病虫害防治,则通过太阳能杀虫灯、诱虫板等绿色方法进行,“地力比较弱,有没有用太多农药化肥,产量自然会受到一点影响。”

稻田里的病虫害监测设备。摄影 寇敏芳稻田里的病虫害监测设备。摄影 寇敏芳

  为啥花费高成本种粮?

  每亩4500元前期投入,不只为了“吃饭”还要“好看”

  在绿道里种粮,徐凯的账本看起来有点“吓人”:两年左右才能实现当年收支平衡,至于收回全部成本,可能要十年以上。

  统计显示,2020年底至今,天王社区田块每亩建设投入成本4500元上下。这个强度,高出省级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五成左右。在成都,环城生态区启动5.83万亩农田整理行动,亩均投入也在4500元上下。未来两年内,全成都绿道公园内的耕地有望达到规划值的10万亩左右。

  为何要花这么大成本在绿道内种粮?

  “为了‘吃饭’,也为了‘好看’。”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在绿道内种粮,首先是出于粮食安全考量。

  前述负责人介绍,作为都江堰精华灌区,成都周边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和粮食主产区。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省上,都把粮食稳产增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更是首次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绿道内种粮,正是落实相关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之一。

  其次,在绿道内规划农作区,本身就是给公园城市建设增光添彩。四川省乡村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君看来,成都是天府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在都市周边保留田园和村庄,不仅能够传承农耕文明,也能够形成新景观。例如,田块周边的水系、田地、林盘,本身就要在耕作状态下才会显示出具有地域性好、乡村特点的魅力。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种粮”既是作农,也是作景。

  最后,绿道内种粮,本身也是对城市绿道景观的保护。“比如,水系、林盘等,有人居住、生产,才会保护得更好。”汤永禄看来,在持续和科学的耕作之中,农田将会作为绿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一部分,为绿道良性化运转提供可能,“比如有些鸟类,就靠吃一点谷子活下去。同时,他们也能够为减轻农作物病虫害提供帮助。”

这里的新闻油爆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大四川(sina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