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黄金坑”满坑金器的秘密
![工作人员正在搬运5号坑物品出仓。](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116/w550h366/20220305/ee60-6044f8948bd494716de68c66b64f107b.jpg)
![出坑现场。](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58/w550h308/20220305/c7c1-9167848208423135c7cd925cee1f03c7.jpg)
重达750多公斤的泥土被木箱包裹得严严实实,缓缓升出地面。当这件“庞然大物”稳稳挪至一旁的推车上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这是三星堆祭祀区5号坑整体切割搬迁的现场。3月4日,耗时一个多月进行方案研究、模拟搬迁及连续切割包装以后,三星堆祭祀区5号坑成功完成整体切割,顺利搬迁至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未来,对这座发现了黄金面具和大量金箔片、象牙雕残片的“黄金坑”,将继续进行实验室考古,力求揭开满坑金器背后的秘密。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文 向宇/图
搬迁原因
●继去年初发掘至遗迹层以后,5号坑的发掘基本处于暂停状态,要进行非接触式考古发掘非常困难
●遗物多且细碎,遗物间组合关系不能确定,现场提取难度较大
●X射线探伤仪、CT等检测设备无法进入坑里探明遗迹层
搬迁方式
●5号坑被分为1号、2号两个区域切割搬迁
●在整体切割搬迁前,文保人员进行了两次1∶1模拟搬迁
后续研究
●逐层提取文物,每层都要做超高精细扫描或者使用CT、X光,把所有细小的文物信息记录下来
●取土样进行精细的化学分析,看有无丝织品痕迹
为何进行搬迁?
面积小文物多,不便现场发掘
三星堆祭祀区5号坑是去年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最小、最神秘的一座。
在去年初的发掘中,一件残缺的黄金面具惊艳全国。伴随考古工作的推进,美丽的鸟形金箔片也一展芳颜。此外,5号坑还发现金冠、散落的大量细碎金箔、金片,以及刻有弦纹、云雷纹、羽翅纹等纹饰的精美象牙雕残片。
然而,继去年初发掘至遗迹层以后,5号坑的发掘基本处于暂停状态。因为在考古和文保专家眼里,5号坑要进行非接触式考古发掘非常困难。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是5号坑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他介绍,5号坑只有3平方米左右,坑内除了去年提取的黄金面具,还散落着大量的金箔片和象牙雕残片。值得一提的是,金箔片上有圆孔且排列有序,可能隐藏着珍贵的信息。并且,5号坑可能还有肉眼难以辨识的微痕信息。
这些文物,曾经引发专家们的大胆想象——金面罩是不是附在大立人脸上的装饰物?鸟形金箔是不是佩戴在脖子上作为装饰?大量的金箔片会不会有线绳穿过、一串串悬挂在衣物上?它们会不会是祭祀者用于彰显身份的象征?
考古人员还在坑内发现大量散落的金珠,它们的直径有的不到1毫米,有的即使在显微镜下都不是很大。这些金珠含金量高达99%,它们是有意识制作,还是因为火烧融化成这样?同样需要证据支持。
考虑到5号坑遗物多且细碎,遗物间组合关系不能确定,现场提取难度较大,以及X射线探伤仪、CT等检测设备无法进入坑里探明遗迹层等更多情况,专家认为5号坑现场考古发掘已无法满足其发掘、保护、研究等条件,需采取整体分割提取方式搬迁至实验室进行更加科学、精细化的提取保护研究。切割搬迁回实验室考古的方案,获得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文保专家李存信等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