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周年之际,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四川省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有关工作,10月12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举行了新闻通气会,介绍有关情况。会上,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介绍说,四川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科研指导意见》,建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遗传数据平台,掌握了500余只大熊猫的DNA档案信息。

  ▲成都彭州市,大熊猫国家公园展示中心——“卧云台” 陶轲 摄

  大熊猫国家公园已经正式设立一年。接下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将如何建设?红星新闻记者从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在栖息地保护方面,四川将着力实施完整保护,推进栖息地连通成片。保护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实现大熊猫野生种群稳定繁衍和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基础。四川将坚持生态笫一、保护优先,结合自然生态系统演替和地带性分布规律,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生态措施,加快推进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成片、变零为整,为种群间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主要是为了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原真性、完整性。新闻通气会上,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介绍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四川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方面做的具体工作。

  在建立健全巡护监测体系方面,四川印发了《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巡护和监测工作的通知》,整合原自然保护地巡护监测力量,将新划入区域统一纳入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巡护监测体系,一年来,设置巡护线路460条,开展巡护8万余人次,发现大熊猫实体10只和同域珍稀动物1600余只,布设红外相机1736台,收集传回红外相机监测信息10万余条,监测到野生大熊猫影像724次;同时通过考虑分析大熊猫分布范围、地形地貌、人为活动及保护站分布区域等因素,科学划定网格化保护单元,明确网格责任人、落实职责,常态化开展野外生态监测和管理,建立网格化保护体系。

  大家关注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方面,四川开展了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估,启动编制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专项规划;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理念,持续推进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工作;着力推进实施矿山迹地等受损栖息地修复项目,采取人工干预措施恢复大熊猫栖息地26.56平方公里、新建主食竹0.37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拖乌山、泥巴山、二郞山、皮条河、土地岭、施家堡、黄土梁等7处生态廊道,持续开展监测及成效评估,增强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

  科研方面,四川组织定期收集野外大熊猫信息为更好支持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搭建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平台,积极争取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重点实验室,加强对外科研交流合作,逐步推进科研一体化建设;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科研指导意见》,建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遗传数据平台,掌握500余只大熊猫的DNA档案信息;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体系,研发出受损退化栖息地恢复、人工林质量提升与多重效益构建关键技术。

  接下来,四川将把科研作为引领大熊猫永续保护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推进科研一体化建设,加强专业科研机构、队伍、人才的建设与交流合作,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对大熊猫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精细化管理。

  同时,四川将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加快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构建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资源环境执法体系;统筹公园内外生态格局,包括在公园内实施“优栖减扰”行动,有序搬迁核心区居民,加快退出矿权、水电等生产经营设施,为大熊猫创造生态更优的栖息环境,同时在公园外因地制宜建设入口社区,支持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游憩、熊猫文化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建设高品质宜居环境,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