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急需的就是我的使命……”“只有不怕吃苦,才能取得科学研究成果……”在石室中学的校园里,回荡着连绵不绝的掌声,一场别样的“粉丝见面会”正在进行时!
11月11日,正值成都石室中学2167年建校纪念日,石室中学“院士学生面对面”第五季重磅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红外技术专家苏君红,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光学与夜视技术专家周立伟,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贲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技术专家马远良,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陈鲸,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制导和管理专家夏国洪,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原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委和院士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侯萍梅,全国航天科普首席传播专家、中国宇航学会顾问田如森,9位中国顶尖院士、专家做客石室中学,围绕“投身科研的初衷”“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如何克服难关”“对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等问题,与师生们展开深入而精彩的交流,为同学们的人生指引航向。
赴俄苦学三年完成博士论文
93岁院士寄语成都学子:要自律和思考
“我今年已经93岁了,通过交流我还能从同学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光学与夜视技术专家周立伟是第四次来到石室中学,回首年轻时求学经历,仍有许多感想和体会。
周立伟院士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宽束电子光学理论领域创建了自己的科学学派,所研制的像增强器电子光学系统设计软件包为我国微光夜视器件自主研制与开发开辟道路。
1962年,带着攻克夜视器件的电子光学理论与设计任务的周立伟前往苏联留学,当时中苏关系日益紧张,对中国技术封锁,“条件很困难,只能靠自己。”周立伟回忆,当时每天都在图书馆苦读、研究,外面再热闹也与自己无关,这样日复一日坚持了三年,独立完成了研究论文和博士答辩。
学成归来后,他倾囊将所学应用在国防建设和武器装备建设中,并促成了我国第一代像增强器生产线的引进。
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奋斗?周立伟院士将经验总结成两个词:自律,思考。“要成功,就要对自己有明确的要求,要奋斗,要不怕困难。”他寄语学子,“也要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研究课题,在这个里面寻找出路,寻找方向,寻找前进的途径。”
“国家急需就是我们的使命”
雷达专家十年不放假为战机装上“千里眼”
“瞄准性能更先进的下一代雷达奋力攻关,让祖国的‘眼睛’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在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86岁高龄的雷达专家贲德院士坚持在科研一线指导学生。
这是贲德院士第五次参加石室中学“院士学生面对面”活动,回忆起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他向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了战斗机雷达曾经面临的问题,“当时需要的是一种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要买买不来,只能靠自己。”
“国家急需就是我们的使命。”贲德院士谈到,为此他奋斗了十年,“毫不夸张地说,这十年我从来没有休息过周末和节假日,大年初一我都在工作中度过。”
顶着巨大的压力,贲德院士带领团队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将看得更远、更全面的雷达研究成功,为战机装上“千里眼”,为国防安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我想跟同学们说,干一个事情要花力气,不刻苦不努力是不会取得成绩的。”贲德院士勉励成都学子,当今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掌握在“有本事”的人手中,本事从学习中来,“同学们现在的学习就是为未来的‘有本事’打基础,一定要刻苦学习,让自己变得‘有本事’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红外技术专家苏君红,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技术专家马远良,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制导和管理专家夏国洪也分享了求学经历和研究故事,对同学们提出希望和建议。老一辈科学家谦逊的态度,崇高的精神感染着同学们,每一场交流结束后,全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致敬科学家,树立报国理想。
论坛结束后,马远良院士带来《让梦想走向深蓝》主题讲座,陈鲸院士带来《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途径》主题讲座,申行运大队长带来《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主题讲座,详细讲述科学探索背后的故事;下午,院士专家还走进了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夏国洪总经理和田如森教授为同学们带来《成才之途径》和《月球探测》的主题讲座,与石室学子面对面交流,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未知的热情。
据了解,石室中学“院士学生面对面”系列活动从2018年启动以来,已成功开展了五季,今年活动覆盖面更广,吸引了数十所石室中学友好学校参加,仅文庙校区参与人数就达到了600余人。多年来,石室中学积极开展青年学子与院士、专家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活动,推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校本化,让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