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剑桥offer,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Emily拿到剑桥录取时心态很平静,她说:“既然我坚定地选择了,我相信结果一定会是很好的。”

  她回忆到,班主任陈老师也曾问过她:“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剑桥大学工程专业不录取你,会是什么样子?”

广告

  Emily说:“我没有想过。”她笑着补充道,“我想,现在大家也不会知道了。”

  从人文少女到未来工程师: 

  以物理之钥敲开“现实”之门

  Emily最开始的目标专业其实是人文社科,但是她后来发现自己对人文社科只是一开始的新鲜感,更适合作为一个兴趣爱好,而不是未来去深究的方向。“对于未来的专业,不能只凭借最开始的冲动。”她谈到,要在不断探索中,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

  “成都七中国际部开设了很多的课程,我们能够在体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除了人文社科,Emily一开始并没有其他特别的爱好,但在专业探索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在物理、数学方面的天赋,并享受于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参加剑桥大学数学系的笔试时,我发现试卷竟然可以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通过完整的资料和题目设置引导我们推导出结果,真的太美了。”

  喜欢物理、喜欢数学,但Emily更喜欢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在她看来,物理和工程最大的区别是物理研究理论的内容,而工程则侧重于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反哺现实。

  Emily很喜欢物理老师王烨的课堂,“他的课从不会是照本宣科,而是告诉我们,这些理论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会去研究它们,这些理论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那些看似冰冷的公式正在重构她对世界的认知。比如在学CT与核磁共振的物理原理时,Emily意识到“CT就像用X射线扫描人体,核磁共振则是利用氢原子共振绘制图像。”她兴奋地解释着,仿佛又回到那个灵光乍现的课堂,曾经让她在医院迷惑的医学影像检查,在物理定律中迎刃而解。

  数学实考A*,物理、化学、经济、高数四门预估A*,Emily认为,好的学术成绩的基础一定是在课堂上,要扎实地掌握好课内知识,及时解决问题,不要让问题累积。

  “课上认真学,课下科学刷题。”Emily分享到,她会根据考纲进行分类刷题,找到自己的薄弱点,逐个击破。

  与王烨老师的聊天记录见证了Emily的蜕变与成长,“我和他的聊天记录全部都是学术问题,每当我有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找到他。”她补充道,从高二开始,她每周都和王烨老师约了固定的时间进行一对一交流,带着问题去找他探讨,从量子物理到机械传动,还有对大学感兴趣的知识。

  从BPHO到风能发电机:

  在竞赛与科研中的“蝶变”

  英国物理竞赛BPHO超级金奖、英国数学竞赛Bmo 全球优异奖、欧几里得数学竞赛区域荣誉榜……为了实现自己的申请目标,Emily参加了十余项竞赛与科研。

  “Emily有很强的目标感。”班主任陈老师回忆道,从踏入七中国际部的那一刻起,她就笃定了自己要进入顶尖学府深造的想法,深入研究了牛剑的专业设置、录取标准,并借鉴了学校成功申请的学长学姐的申请经验,精准规划了自己的成长路径,并且围绕自己的目标专业参加学术活动、竞赛,为申请积累优势。

  让Emily印象最深刻的是英国物理竞赛BPHO。“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高难度的物理题目,去摸索建立物理模型、归纳物理规律。”她谈到,竞赛推动她提前研究,掌握更高阶的物理知识和技巧,为她后来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基础。

  “学工程,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除了竞赛,Emily热衷于自己动手做实验,享受物理知识投射于现实的快乐,她先后进行了半导体和发电机的研究,亲手制作出了一台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

  在实验的过程中,Emily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在制作发电机的过程中,管子将风能运输过去,但由于风的流速太小,无法推动风扇叶片转动,导致无法产生电。“我就自学了流体力学和涡轮发动机,最后通过改变管子的横截面积,达到更大的风速,最终成功让叶片旋转起来发电了。”

  “在做太阳能电池板的实验时,最开始我的实验数据总是出现有很细微的问题。”在排除各项问题可能性后,Emily发现可能是受到背景光源的影响,为了减少变量的影响,她将光源改为一个大功率手电筒,并在一个很黑的房间里进行实验,最终解决了数据问题,完成了设计。

  物理题都是在理想情况下计算的,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Emily更深刻地意识到,物理不仅是书本上的公式,更是改变现实的力量,如果把物理问题带入现实世界中,摩擦、能量的损失一定会给物理模型带来变化,她要学会去修正这些问题。“这也是每个工程师需要考虑的。”

  “模面”炼就的剑桥思维:

  从只会解题到学会讲述物理情书

  对于Emily而言,申请剑桥最大的拦路虎是“面试”。她谈道:“由于最开始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面试训练,一边解题,一边要流利地把整个解题思路阐述清楚,让我非常紧张、语无伦次。”

  从2024年8月到12月,Emily连续准备了5个月的面试,包括每周和学校老师进行三四次一对一的模拟面试,自己录制上百个解题视频。“录视频也是低配版的模拟面试,但是在回看视频的过程中,让我能够转变视角,从面试官的角度来看自己答题过程中的问题,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面试官为什么要录取或者拒绝这个考生。”

  每周的模拟面试极为关键,“每次的模拟面试都是过去的面试真题,我需要一边做题一边讲题,最后再复盘。”Emily谈到,模拟面试的成效也是肉眼可见的,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她掌握了更多高阶、有技巧性的解题方法。“以前的我可能是拿着题目就开始计算,但现在的我会优先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简化步骤,更快更好地得到结果。”

  “我很庆幸选择来到成都七中国际部。”Emily谈到,学校的氛围很包容,很自由,也很支持性。在申请过程中,学校给予了同学们大量的资源和学术支持,助推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切都是过程,正如Emily在七中国际部学生集会上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结果固然是重要的,但在过程中丰盈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带着对剑桥的向往,Emily一路披荆斩棘,跨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很感谢自己没有放弃。”Emily笑着说,她还收获了一批并肩作战、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的录取也都很好,有被西南唯一埃默里大学ED录取的梁同学,也有3位和她一起被剑桥大学录取了。

  曾吹动发电机叶片的风,掠过锦官城的银杏,化作一缕康桥的清风。在Emily的录取中,我们看见真正的国际教育,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对世界永不停歇的好奇与改造欲,看见了理想的种子正在开出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