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幻馆 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供图
川观新闻记者 蒲南溪
在成都方言里,“说科幻”是常见词组,与“说聊斋”是近义词,通常表示不着边际、不合常理。
10月18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将正式开幕。未来五天,亚洲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成都市科幻协会会长姚海军,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视觉特效艺术家和电影企业家理查德·泰勒,《流浪地球》主创郭帆、吴京……还有来自全世界热爱科幻的幻迷们,都将在成都共享盛会。
当他们聚在一起,“说科幻”有了新的内涵——对未知世界天马行空的幻想、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科幻”从一个小众爱好群体逐渐“破圈”,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跨多行业“发展”的新兴事业,让更多人产生“共识”相互连接。作为第一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中国城市,成都是名副其实的“科幻之都”。在科幻之都“说科幻” ,大家在说什么?
说“破圈” 三体背后的“涟漪”
2015年8月23日,地球之外35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内,宇航员凯尔·林格伦通过视频连线向全球宣布,刘慈欣的《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
透过这一相当“科幻”的颁奖方式,中国科幻第一次有了世界名声。同时,更多的中国人也知道了刘慈欣——亚洲第一位获得世界科幻最高荣誉的作者。
这是一次中国科幻的双向“破圈”。
《科幻世界》蒲南溪 摄
而这一“破圈”背后,一部成都本土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在坚持耕耘。早在2000年,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就首次刊登在《科幻世界》。而他所发表的大部分作品几乎都是通过《科幻世界》杂志发表的。
自1979年在人民南路创刊,《科幻世界》已经走过44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科幻杂志,曾有40万册发行量。老一辈“中国科幻四大天王”,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刘兴诗与之交集颇深;新一代“四大天王”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的创作之路从此起步。由它保存的“火种”——一批批优秀科幻作家,以及由它激起的“涟漪”——一代代科幻爱好者,也让成都由“中国地理上的洼地”,成为“中国科幻的高地”。
《三体》作者刘慈欣 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供图
在《科幻世界》的坚守和影响下,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幻“银河奖”“星云奖”“未来科幻大师奖”等,陆续在成都诞生。
奔赴总是双向的。
成都愈发浓郁的科幻氛围,也吸引着更多的科幻人才。在成都,有十多所高校成立了科幻协会,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还成立了科幻相关研究院(所),开展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做科幻研究,成都最合适。”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员姜振宇是国内首位科幻方向博士生,他是浙江人,在杭州、北京读书后,最终选择了成都。
在本届大会期间,200多场科幻主题沙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还有数场沙龙以《三体》的国际出版传播、粉丝为主题,“破圈”的涟漪仍然不断扩散,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说“发展” 如何让科幻产业越来越“值钱”?
20年前,中国科幻基石丛书正式启动。这一系列丛书星光熠熠,包括《三体》三部曲在内的”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作品均在列。
但是,在丛书前言,主编姚海军对彼时中国科幻产业现状颇为忧虑,“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当时的中国科幻,没有得到更多开发与投资。
20年后,破解姚海军的忧虑,有了一丝曙光。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到了877.5亿元——中国的科幻产业更值钱了。
在科幻产业链条中,科幻文学不再孤单,科幻影视作品、科幻游戏、科幻主题公园、科幻衍生品等不断出现。在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看来,八百多亿元不算一个很大的盘子,但却是一个很乐观的产业,因为“增长速度快,平均一年就会增长一百多亿,哪怕是中间几年有着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吉祥物科梦 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供图
在成都,科幻产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本土团队参与或主创了多个“明星”科幻项目,成都高新区的MORE VFX承接了《流浪地球》中800多个特效镜头,《哪吒之魔童降世》主创团队全部成长于成都。今年5月,2023成都科幻中心产业大会召开,现场发布了首批27项机会清单,涵盖科幻主题场景、科幻主题活动、科幻空间载体、科幻影视文创、科幻装备智造5大领域——成都向更多的科幻产业项目抛出橄榄枝。
这次大会,国内外的科幻科技企业纷纷前来,接下这一发展的橄榄枝,包括制作科幻电影《魔戒》三部曲的维塔工作室,全方位提供《三体》IP内容产品和消费品的三体宇宙,科幻内容创作平台未来事务管理局,专注科幻衍生产品的赛凡科幻空间,华为、腾讯、商汤等企业。他们将讨论科幻产业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共同创造更多价值。
说“共识” 从全民科普到人类命运
截至目前,《三体》已经翻译成31国语言,实体书在全世界售卖近3000万册。而它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幻迷,是因为其中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对科技发展的反思,这些构成了“共识”的土壤。在此“土壤”中,世界科幻大会已经举办到第81届,因全世界科幻迷的热爱延续至今。
这种共识与热爱,也将因这一次的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持续扩展其影响的边界。
9月,2023年成都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科幻季活动正式启动。5000余场科普活动将在成都的各个区市县陆续举行:彭州市展示出最新的航模拼装、3D打印;都江堰市推动“科普进校园”,让孩子们零距离触摸认识恐龙化石、宇航员服;大邑县推出“乡村蝶变的科技密码”科技创新成果展……
科幻科普带来的科学启蒙,将激发青少年无限的创造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认为,科幻是启发和吸引青少年热爱科学、了解科学的一种最有魅力的形式,它将在孩子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驱动其成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和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成都举办世界科幻大会,对于成都的青少年们来说,科幻就在我家门口。”姜振宇说,科幻馆的修建与保留不仅让青少年能近距离感知,老百姓也会觉得科幻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东西。
事实上,科幻天然地拥有一种“全人类语境”。科学无国界,相伴而生的科幻创作与科学启蒙与技术发展同频共振,甚至是科学技术的“先知”。
任何时期,科幻关注的都是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因为科幻其实是科学立场,它将人类作为一个族群来看待共同的命运”,姜振宇说,也正因如此,科幻不是任何人的专利,谁都有资格来讨论这件事。
吴岩介绍,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00篇以上的科幻作品被输出到海外。这意味着,面对人类未来命运的走向,中国科幻所传递的价值观、世界观,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地的受众所看到,从而影响更多人、启发更多人。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即将开幕,中西方科幻迷将在互动中,达成新的“共识”。大会联合主席本·亚洛说,通过这次大会,一方面,西方读者有机会看见中国庞大的科幻市场和粉丝群体,吸收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国科幻迷能借此机会与全球各地的科幻迷增进交流。他还表示,希望参加此次大会的幻迷将世界科幻大会带到全球各地,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