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成博
人类想象力对于科幻意味着什么?科幻创作中,如何让人类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10月21日上午,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主题沙龙“人类想象力与青年科普科幻创作报告会”在成都科幻馆举行。多位科幻作家齐聚,共同探讨人类想象力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通,以及激发跨学科探索人类想象力的诸多可能性,引导公众对未来科学趋势的思考与把握。
活动现场。
本场活动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指导,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四川省科幻学会、重庆科普作家协会、成都市科幻协会、川观新闻联合主办。报告会分为主旨报告和“四川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千人培训计划”优秀学员作创作经验交流两个阶段。
在主旨报告阶段,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科幻作家吴岩首先进行分享。吴岩表示,以“想象力装置”理论剖析科幻创作和想象力的内在联系。他认为,想象力装置由素材供给器、想象生成器、想象表达器三部分组成。科幻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素材、运用各种想象规则、并采用多种方式表达想象,因此科幻作品的完整想象力运用过程,有利于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开发与训练。“科幻教育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而不应仅仅遵循科学知识传授的固定模式,要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创造力与好奇心。”
吴岩
“我名叫甘本祓,甘心情愿来郫都,本是幻想中长大,祓志心灵夸成都。”科幻作家甘本祓以此开启自己的分享。甘本祓表示,想象力和科技需要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科幻事业向前发展。没有想象力,很难打造理想中的科幻世界,但离开现实科技也无法实现幻想。“科幻创作要紧贴当前科技发展趋势,通过想象力进行合理的推测与构思,使幻想基于科学现实之上。”作为一位资深的科幻作家,甘本祓也十分期待科幻产业在想象力与科技双翼的共同带动下,在成都得到蓬勃发展。
甘本祓
本次分享会,还特别邀请川渝优秀青年科幻作家罗琳、程婧波,结合自身的写作经验分享如何在科普科幻写作中体现“想象力”。罗琳表示,许多科普作者囿于科普创作必须严谨的观念,不敢运用想象力,导致作品单调乏味,其实科普创作中适当添加想象力元素可以提高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不管是你聚焦于纯粹的科幻故事还是你去做科普,想象力这个东西一旦放进去,你的创作就会与众不同。”程婧波的分享主要结合中外优秀科幻作品展开,她表示,科幻小说通过虚构世界让不可见的事物被看见,体现了想象力的本质,在中国人的想象中,一直有一种与诗歌共存共生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面貌,其核心在于共向,在于主角非常希望团圆。“科幻作品中对人与自我、人与宇宙关系的思考,展现了高级的想象力。科幻作品中对想象力的展现,使其成为进行想象力教育的绝佳素材。”
主旨报告的最后环节,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首届科幻银河奖得主吴显奎围绕科幻文学的过去与未来,分享了自己对科幻文学使命的理解。他认为,科幻人首先是“敲钟人”,需要警示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其次是“探路者”,要为社会进步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他谈到自己对想象力的认识,“想象力就是生产力”“科幻是人类想象力的载体”“发展科幻就是发展想象力,发展想象力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成为优秀的科幻创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良好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真诚希望大家把追问人类向哪里去作为科幻人的终身主题。”
吴显奎
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