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芮雯

  10月27日,第九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再次擂响“川字号”农产品“走出去”的战鼓。

  放眼成都平原腹地,良田绵延成片。在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连片高标准农田里,辛勤的农人心间充盈着秋收的喜悦,弯腰低头,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一轮耕种。

  从4500年前的垦荒种植水稻,到李冰治水成就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再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都平原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智慧赋能农业、用科技发展农业,续写着千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和美乡村故事。

  智慧农田、植物工厂

  高科技助推农业发展

  10月19日,第九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

  在天府农博岛上的智慧田园内,“空天地”联动植保演示、无人化收割机自动收割展示无人联合收割机对水稻进行无人化收割演示……各类智慧农业机械正在自动化运行,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与快门。

  作为国家级制种基地最多的省份之一,四川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杂交油菜制种面积居全国第一,当前正着力推进制种全程机械化。

  工厂化育苗、机械插秧、无人机巡田、无人机花时调控、无人机授粉、机械收获、集中烘干……各地制种大户用上多项新技术,有效缓解了农忙时节的用工荒,还可以节本增效。

  有的禾苗,从出生就在“私人定制”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从源头上保证其“优生优育”。

  在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LED人工光植物工厂里,这里奶油生菜、小白菜等品种郁郁葱葱,长势良好,蔬菜们住在层层叠叠的“楼房”里。该工厂利用农业智慧系统,对植物生长的“温、光、湿、水、气、肥”进行选择性控制,给植物“定制阳光”。

  它利用人工可控设备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净菜周年连续高效产出。采用人工光多层栽培工艺,深液流灌溉技术,并实现叶菜自动化采收和定植。

  “植物工厂”工作人员表示,“植物工厂”的蔬菜在口感方面与普通栽培的几乎没有差别,同时采用立体农业技术,通过AI智能机器人种植、管控、实现农作物多层栽培,是传统种植方式效率的100倍。

  不久前,四川川南片区首个稻粱大数据中心在富顺建成。“天上有卫星监控、地上有物联设备感知,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再生稻生长情况。”在大数据中心监控大屏前,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明贵指着屏幕,“比如绿色这块就是再生稻生长很好的区域,黄色部分表示可能存在缺水等状况。”

  在富顺县李子村,首个京东农场认证的300亩“再生稻合作基地”内,近70台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反映着大田环境。“智慧化、数字化农田建设,可为‘再生稻’提供全生命周期数据记录,帮助农业生产者研判再生稻生长趋势,实现降本增效。”

  涉农研发投入近10亿元

  越来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落地

  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支撑作用。科技先行,才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一直以来,成都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园区,全市现有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累计引进国内外一流科创团队88支,组织实施协同创新重点项目100余项,涉农研发投入近10亿元,农产品新品种数量显著增长,成果转化应用效果突出。

  在10月举行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天府粮仓”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暨成德眉资天府粮仓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上。“稳糖米”功能性大米、“艾小喜”系列饮品等多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吸引了众人关注。

  成都天健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稳糖米,是具备高抗性淀粉特性的功能性大米,适合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人群食用,今年3月,稳糖米还走出四川,推广至云南东川县种植;“艾小喜”(四川省)食品有限公司与川农大水稻研究所合作,选育出适合酿造米酒的稻种,并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开发出低度发酵米酒、发酵清酒、发酵果酒及气泡米酒等系列共50多个产品。

  有土斯有粮,要种好粮食,除了有良田更需要有良种。“天府粮仓”稻香扑鼻,背后有川种振兴提供的充沛动力。

  针对四川水稻种质资源情况及品种改良现状,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在成都加快转化、推广——在彭州,推广重金属镉低吸附水稻品种,种出安全稻米;在崇州,推广优质稻等品种,与企业合作推广针对米酒酿造的粳糯品种,打造米酒原料本地生产高地;在邛崃,推广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成套技术,加快水稻中试机械化……

  为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活动上还发布了一批科技成果。

  围绕特色玉米种质创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特种玉米研究所所长牛群凯介绍,针对四川省特色鲜食玉米优质品种少、产能低及配套栽培技术不足的瓶颈问题,特种玉米育种创新团队开展了特种玉米品种创新重大专项研究,重点开展优质高端水果玉米培育工作。“依托‘黑甜玉’系列特色鲜食玉米品种,在西南地区以校地、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黑甜玉米推广种植工作。”牛群凯谈到,“下一步,团队将选育更多特色玉米新品种,深入研发黑甜玉米产品加工工艺,为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增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年轻力量投身乡村振兴

  90后回乡当农业职业经理人

  在崇州田间,今年24岁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跃上插秧机,有条不紊地把一盘盘嫩绿的秧苗摆放在机台上,再操作着插秧机穿梭在田间,技术娴熟,速度极快,随着一株株秧苗整齐地栽种入田,不一会儿水田便披上了“绿衣”。

  操作无人机除虫害、驾驶插秧机插秧、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2015年,大学毕业后的王伶俐在父亲的影响下回到家乡崇州,如今她已经是一名拥有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的“新农人”,从事6000多亩土地的管理工作。

  据介绍,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了“理事会+职业经理人+监事会”的机制,在崇州像王伶俐这样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约有2800余名。

  王伶俐介绍,今年,合作社来了好几个年轻人,都是80后、90后,最小的便是这位99年的王李锐。曾经,崇州本地人王李锐在外打工,农忙时节才来帮合作社开机器,今年他却选择回村全职从事农业生产。虽然是高中学历,但是会开插秧机、装载机、叉车,又能用无人机打药的王李锐,成了村里的“香饽饽”。

  “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农业是感兴趣的,是喜欢的,是能够留得下来的。”在王伶俐看来,让年轻人留下来的首要因素就是工资收入。“职业经理人每个月都有保底5000的月薪,并会根据分管的区域和类别在年底核算奖金,因此可以保证年轻人在农村一年的时间能够挣到8万到10万。”

  而在距离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远的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内,一茬茬水稻已经收割完毕,不远处的村民正忙着收获红薯。如今,新津正全域全覆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13.24万亩,打造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和2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

  不仅如此,在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的跨界发展让企业与乡村都焕发了新的活力。依托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58农业新津基地用互联网的思维做产业化的项目,激发了乡村的产业活力。“我们除了用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的种植技术保证蓝莓、苹果、柑橘等产出,还将依托58集团互联网流量优势,全面代理销售基地出产的产品。”58农业新津基地总经理张传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