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洛带古镇仿佛成了簪花的“宇宙中心”。
从今年春节开始,洛带古镇簪花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不少人专门打“飞的”前来,古镇里簪花店数量暴涨了5倍,但节假日期间还是会出现“一簪难求”的局面——

就在“五一”小长假第一天,涌入洛带古镇的游客就超过10万人,几乎每个簪花店门前都排起了长队。时值2024成都世园会和成都2024汤尤杯举办,洛带簪花更是吸引了不少国际友人前去打卡。
簪花源于福建泉州蟳埔村
2008年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泉州到成都
洛带的簪花“宇宙中心”
是怎么炼成的?
这股风还能吹多久?
近日
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记者
实地走访
对话多位游客、商家
及相关主管部门
探寻背后的答案
👇
1
“风”来了
有游客专门打“飞的”前来,旅拍店数量暴涨5倍
游客八点不到就来门口排队,店内服饰被一抢而空,摄影师供不应求,化妆师忙到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对洛带古镇旅拍商家来说,这是一个格外繁忙的“五一”。
记者采访当天,随处可见前来体验簪花的游客和市民。时值龙泉驿第38届桃花荟期间,现场有不少特设的打卡点,几乎每个打卡点前都有“簪花公主”在排队。

在蹲守1个多月后,来自广东的林菁菁和朋友抢到了特价机票,在成都朋友的“安利”下舍弃了离得更近的泉州,转而来了成都。“朋友告诉我一定要来洛带古镇簪花,因为‘不是泉州去不起,而是洛带簪花更有性价比’。”她指了指身上的簪花和服饰说,“不邀请摄影师跟拍,一套下来收费100元出头,还可以穿着去附近游玩一天。”
像林菁菁这样专程前来簪花,顺便在成都玩一玩的人不在少数。倾鑫旅拍主理人刘思妍曾做过一个粗略统计,生意最红火时店里一天能接待近百位客人,八成为簪花而来。其中,专程打“飞的”来的约占两成。还有一些老客为了错峰簪花,专门调休过来。

因服装和化妆师有限,有时还会出现顾客“抢衣服”、早上8点就来店门口排队的情况。“我们开通了线上预约,小长假期间没有提前预约的客人一般都簪不了花。”
簪花也不仅仅是女生的“专属”,在刘思妍的店里,簪花的男生占了10%左右。
“很多外国朋友也会慕名而来。”这两天,陆续有一些外国女生过来,大多来自东南亚和欧洲。“有人告诉老板,来成都后在社交平台搜索,排名第一的就是洛带簪花。”跟着这股风,她们就来到了这里。
这股风也吹向了更多业内的人。
马永辉是繁花里主理人,以前在敦煌做旅拍。今年春节和家属回成都过年时,“走在古镇大街上,一眼望去基本全是簪花的人。”发现这个商机后,他决定开一家簪花店。
其实,泉州簪花火了后,马永辉的很多朋友也“闻风而去”,但他还是选择了成都。“成都可以让我慢下来享受生活。”他观察到,和敦煌、泉州季节性游客不一样的是,成都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客流量都很大,所以这笔投资在他眼里“是一个细水长流的生意”。

除了游客的热捧,店家的数据也在不断增长。洛带古镇共500余户商家,旅拍店就有120余家,占总数的25%。就在采访当天,又有几家簪花店被审批营业。要知道,在簪花火起来前,洛带的旅拍店只有20余家,数量暴涨5倍。
2
故事的开端
如何找到一个“榜样”?
洛带簪花热仅仅只是因为网络热度和明星效应吗?洛带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姜君认为不全然是这样。
“洛带簪花火了后,很多人都问了我同样的问题,大家都想再造一个‘簪花热’。”在她看来,这波热度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所以没办法复制。

“簪花是泉州非遗,加上明星加持,这项非遗逐渐引起了人们注意。泉州簪花更倾向于搭配闽南传统服饰,成都簪花和汉服结合度更高。”她强调了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素,那就是背靠成都汉服巨大的产业链。“成都被称为‘汉服第一城’,既有文化底蕴也有消费客群,结合古镇这个天然的汉服社交展示场,就会形成独特的效应。”
“当然,是商家敏锐捕捉到市场风向,政府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再做好综合服务保障。”故事还要从去年年初说起。
去年年初,古镇景管委开始对景区的业态升级进行思考和谋划,他们发现,早在几年前,洛带就有一些汉服店,但品质参差不齐,也没有旅拍的概念,几乎没人在这里拍照。“但事实上,洛带有很多出大片的地方。”为了让大家发现洛带的美,他们带着专业摄影师对1.2公里主街进行局部改造,从摄影师的角度进行宣传和打卡场景的改造,也引进了摄影工作室入驻。

去年四五月开始,洛带古镇和第三方机构合作,在成都高校挑选素人模特作为古镇的形象推荐官,模特的日常工作,不是去古镇各地方拍照,就是去探店打卡,宣传古镇的优质业态。“我们仔细研究了一个爆款视频的时长有多久,哪种风格更利于传播。”
争取更多线上流量的同时,线下业态的提升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刚开始我们其实很焦虑,因为发现古镇的业态大多很低端,有些老板觉得反正租不出去,闲着也是闲着,就随便找个生意做了,租金不高也不赚钱。”她说,那时候商家也不团结,想做活动更是没人愿意配合。游客也大多走马观花式游览,“吃个串儿,从头走到尾完事儿”。
动员商家进行业态升级也困难重重。“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经常有商家带着房东到我办公室来拍桌子,质问为何阻碍他们做生意。”姜君也能理解,因为商家也想挣钱,但苦于没有方向。
所以,塑造一些“榜样”出来很重要。

3
“风”从何来?
政府助推、商家抱团形成合力
机会从去年七八月份时开始到来。
姜君说,彼时,古镇一两个大的旅拍商家注意到有顾客专门前来询问簪花,“走在街上,我们也发现簪花的人拍照很好看,于是,我们就在自己的官方账号上用自己的模特进行宣推。”除了汉服配簪花,更有一系列打卡、避雷、簪花攻略。慢慢的,他们发现街上流量越来越多了。这时候,他们就在网上打出了一些“魔性”的口号吸引大伙来,例如林菁菁口中的“不是泉州去不起,而是洛带簪花更有性价比”。
真正开始“出圈”是在去年年底。“尔滨热”时,洛带借助四川文旅官方平台“喊话”,把洛带簪花小视频推了上去,当时就上了热搜。

当越来越多人知道了洛带簪花,生意好起来,古镇就提高了业态审批门槛,鼓励大家不打价格战而是抱团良性竞争,比如发展特色妆造。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姜君发现,当官方为优质店铺“站台”推流,优质商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后,一些低端业态老板的理念也开始慢慢转变——“我们为房东算了一笔经济账,讲述了长远规划。”他们也逐渐愿意进行业态转型,并对店面进行投资,配合古镇进行风貌提升。
簪花热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显而易见的。采访当天,除了主街,洛带景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梁弦还带着记者逛了圈古镇旁的中国艺库美街。“这里以前比较冷清,店铺空置率很高。簪花火了后,这里现在都是满租状态,租金也涨了一半。”
“我们也并非在盲目招商引资。”说话间隙,他带着记者拐进了一个小胡同,绿意森森之下,还藏着一个茶社。
“趁着簪花这波热度,我们引进了春宵六月茶社,对闲置的洛带公园进行整体改造。”梁弦告诉记者,这里已成游客的必打卡点之一,节假日期间一座难求。现在,茶社老板也在“呼朋唤友”,邀请更多非遗手艺人入驻。未来,这里将变成一个非遗公园,不仅是茶社,陶艺、扎染等非遗手艺人也将入驻进来。

新业态的涌入也创造了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贾阿姨是老洛带人,曾经营一个文创商品小店。春宵六月茶社入驻后,她在家门口找了第二份工作,“既可以兼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
不仅要打好“机制牌”,还要打好“感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