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冬季的清晨,寒气逼人。12月25日6点40分不到,家住永安镇松柏社区的孙利贤就和老伴儿走到了设置在社区的S33路公交的林店子站。刚站定,就看到对面公交车闪着黄灯驶近,“来了,来了,公交车来了……”他们要去往附近的永安镇赶集。
▲S33路“赶集专线”
双流区永安镇离成都市中心30多公里,与周边高楼林立的城市面貌相比,镇上依旧保留着最古老的赶集习俗。松柏社区是永安镇附近一个人口稠密、较大的社区,住在当地的居民喜欢赶早集,但要尽早去到集市却是个问题——S33路公交车早上6点才从双流客运中心出发,一路向南,全程39个站,等到车辆到站,时间已经不早。永安镇上早集买菜的、卖菜的、送孩子上学的,早已错过最佳时间。
今年5月,成都空港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干脆在逢场天将S33路公交线“一分为二”,专门开通一趟“赶集专线”,专线中省去20多个站,从需求量较大的林店子站开始,直接开往永安镇,二十分钟左右就到站了。
“赶集专线”开通
乘客与公交的美好互动
从成都剑南大道南段再向南,这里有高端商业中心、高科技园区、高楼林立,城市触角不断延伸,“现代风”之外,从岔路转左,一个低调、烟火气十足的小镇——永安镇,便展现在红星新闻记者眼前。
永安是一个百年老镇,老街上保留有许多川西传统民居,公历单号是逢场天,由于周边农户较多,每到逢场天,农户们便会带上自家土特产,来市场摆摊贩卖。在他们的观念里,赶场一定要赶早,一般6点就开始,12点左右才趋于结束。
▲“赶集专线”坐满了当地居民
在新线路开行前,公交车开到林店子站已经7点半,到镇上起码8点钟,而早上上学的,要赶早集的,不是家里送,就得自己走几里路,“特别麻烦。”今年五月,作了调整的公交线路一开通,许多问题有了解决途径。早上7点,乘客在林店子站搭上S33路“赶集专线”,20多分钟就可以到场镇上,下车再走200米就到达农贸市场,农户们将背篓一放,把农货摆放整齐,就可以静候顾客到来。
▲箭头所指为林店子站
市民李树群的布包里就装了几斤自家种的红豆拿去市场卖,“我们吃不完,这个包粽子最好了。”她前倾着身子,似乎等着公交车一开门就要冲下去找个好位置。傅大爷今天啥事没有,也想去场镇上转转,“看看老朋友,约好了的。”在镇上上五年级的薛金涛一个人坐车去上学,他说要是没有这趟公交车,上班的爸爸还要专门开车送他。80岁的宋婆婆几乎每天都要去镇上做理疗,说起公交一早载她来回,她不住地说“好”。
▲李阿姨乘坐“赶集专线”前来永安综合市场卖自家种的红豆
红星新闻记者看到,“赶集专线”到第二站就没了空位,车里都是熟人,大家随意聊着家常,气氛热烈。除了对线路安排的点赞,他们的言语中还诉说着这趟公交车的驾驶员的好,“看我们跑过来了,都会照顾着等一下。”这种照顾也是相互的,“赶集专线”开通的几个月里,乘客自家地里的葡萄熟了、橘子熟了,也会不顾驾驶员的婉拒,直接扔到车窗前就走。
驾驶员高德洪说,虽然加开这趟车,他和同事要提前一小时起床应班,但和乘客间的友好互动,让他觉得“值”。久而久之,他们相互熟悉,有的乘客虽然喊不出名字,但下车时的一句句“再见”,都传达着彼此的善意。
一次赶场
一种传统的生活习惯
坐这趟公交车的大都是以前觉塔村和松柏村的村民。孙利贤说,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入驻后,村民搬进了新楼房,“以前有几万人”,那时候大家基本都认识,现在关起门来,接触少了,因此上街赶场,就成了村民们交流的途径之一。
来到市集,大家喝茶、聊天,就可以打发一天的时间。孙利贤说,“市场上东西多,熟人也多,见面打个招呼,看一下新鲜事物,心情都要宽敞些。”和当地很多中老年人一样,他几岁时就和家里人一起赶集,对他来说,赶集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一种传统的生活习惯,一种情感的寄托,这种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根深蒂固,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小朋友招手等待车辆进站
12月中旬,孙利贤号召几个朋友一起写下感谢信:“以前乘客多,拎一篮菜特别不方便,有时甚至挤不上车”,自从开行S33区间车后“不仅车好等了,乘坐起来也舒适了很多,节省了好多力气,再次感谢公交公司为老百姓解决出行难题。”
▲感谢信
看到感谢信,空港公交三分公司营运主管陈兵很高兴,“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今年在收到乘客的建议后,经过调研,于今年5月开行了“赶集专线”,“这一趟车从之前的停靠39个站,缩减至13个站,缩短了行驶距离。”而且全程采用响铃停靠,“没有响铃就不停靠”,进一步缩短了车辆的运行时间,方便群众出行。
陈兵说,接下来他们还将不断做好服务工作,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在这里,S33路公交车不仅仅是一条线路,它连接着现代都市的繁华与乡村传统的温情,每一次的停靠,都是对当地居民生活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红星新闻记者 章玲 摄影记者 刘海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