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燕巧 图/视频 黄潇

  点位档案

  楠木溪位于邛崃市天台山镇高兴村,是一条长约4公里的狭长河谷,上游是海拔2000多米的新山,下游是农家乐民宿聚集区,常住有200多名村民和游客,80%以上农户散居于溪流沟壑之中,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发生率较高。

  一线探访

  8月2日早上7点,陈济文又骑着摩托车出发了。昨天晚上,邛崃市发布山洪蓝色预警,让陈济文辗转难眠。

  陈济文是邛崃市天台山镇高兴村楠木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职监测员。进入汛期以来,每天,陈济文都会去楠木溪上游新山巡视。“汛期雨情变化多,有时候山下没下雨,但山上可能在下,每天都要看一下才放心。”陈济文说。

  楠木溪

  地处楠木溪上游的新山,海拔2000多米,森林茂密未有人居住。为何暴雨预警发布后,要紧盯这样的无人区?

  为何监测

  防止“无人区降雨有人区遭殃”

  楠木溪宽不过两三米,溪水潺潺,溯流而上格外凉爽,溪流两旁农家乐林立。正是避暑季,道路旁停放着游客车辆。

  楠木溪

  继续往上走,农家乐越来越少,无人居住,记者的手机也逐渐没了信号。楠木溪的溪流声越来越小,沟里散落着巨石,暗示这条小溪并不“温顺”。

  “平日里水小,但暴雨的时候,涨水就来得快。”高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茂华介绍,楠木溪地处邛崃和芦山交界处,上游新山海拔有2000多米,10多年前因“5·12”汶川特大地震形成了崩塌点,一旦发生局域性短时强降雨,可能会引发泥石流灾害,导致人员伤亡,楠木溪因而被列入成都市地质灾害隐患点。

  打开卫星地图,可以看到楠木溪上游森林茂密。“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人区。”天台山镇水利服务站站长彭启才介绍,所谓的无人区,一般是指没有经常性的人类活动,也没有群众永久性居住的地方。

  楠木溪下游农家乐

  上游虽然是无人区,楠木溪下游却居住着村民和游客。只有加强对无人区的气象预报预测和灾害预警,才能防止“无人区降雨有人区遭殃”。

  但一直以来,对无人区的监测也是难点。

  “没有信号没有电,就算飞无人机也只能看到森林情况,看不到森林下面什么情况,无人区监测难。”邛崃市水务局防汛抗旱科负责人游浩然说。

  怎么监测

  人防+技防建立常态化机制

  上午9点,陈济文巡山回来了。摩托车加步行,陈济文需要2个小时才能巡查完。

  人防,是防汛和防地质灾害的关键。“进入汛期以来,我们安排了3个专职人员,每天对隐患点开展常态化巡查。”陈茂华介绍,下雨时,监测员会在雨前雨中雨后各巡查一次,但“人防”也有不足,可能存在巡查空档期发生地灾的情况。

  “技防”的手段在不断创新。沿着楠木溪顺流而下,在楠木溪的中下游,农家乐聚集处,记者看到一个个摄像头,溪流旁边还有一个应急物资柜,这些画面被实时传输到邛崃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里。

  楠木沟泥石流避险转移图

  “这套系统可以实现提前2小时预警。”游浩然介绍,为加强前端防范,今年,邛崃市以楠木溪为试点建设雷达回波智能预警系统,这个系统集雷达监测、水位测算、视频监控为一体,可以提前两小时精准预测区域降雨的可能性,为可能发生的汛情提前发布预警、组织转移避险提供及时、重要的研判依据。

  系统的雷达回波可以根据云层厚度提前两小时预测是否下雨,同时可以根据上游水位站测算洪峰到达下游的时间,沿线建设了视频监控,可以通过云喇叭实现实时对话,沿线布设了一些应急抢险的物资柜,准备了救生圈、救生衣、救生绳和救生杆,可以第一时间提供救援物资。

  “这套系统有效地补充了人防的不足。”游浩然介绍,依托预警系统,各级部门可及时进行预警转移,实施救助。

  邛崃山系水系发达,境内有9条主要河道,94个山洪灾害危险区。邛崃市不断加强对无人区的监测预警,提高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记者采访期间,在邛崃市水务局,了解到另一处无人区成功避险的案例。

  楠木沟泥石流地灾监测点

  “就在前几天,我们与山洪赛跑,紧急疏散了85人撤离,成功阻止了一场无人区灾害发生。”邛崃市水务局机关党委书记李芙蓉介绍,“鱼跳子”是文井江一处网红景点,地处山区,无人居住,水质清澈,吸引大量游客在这里露营避暑。

  7月11日13时,邛崃市水务局收到芦山县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邛崃乡镇可能有山洪发生。“接到预警后我们立即通知乡镇村干部骑摩托车到这个点位通知游客撤离,大约15时撤离完毕,17时多齐头水就冲下山来。”李芙蓉说。

  邛崃与芦山、名山等县区相邻,水系互通,,邛崃市与芦山、名山、雨城区、大邑、蒲江和下游新津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微信工作群互通、推送气象短信提醒,共享水雨情信息,做到“上游吹哨下游开跑”。针对网红景区、野景点,当地还在不断完善技防措施,补充视频监控、喇叭等监测预警设施和硬隔离措施需求,点对点做好风险提示和预警发布,打好转移避险“提前量”,把“防”的工作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