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冲刺、收获、信心——四川“9·5”泸定地震灾区回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
在冬日清晨的薄雾里,大渡河水清冽、湍急。记者一行从成都出发,在高山峡谷中穿行,来到因2022年“9·5”泸定地震受灾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海螺沟景区和雅安市石棉县。时隔一年多,灾后重建的新房拔地而起,黄澄澄的柑橘布满山坡,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为老乡尽快搬新居冲刺”
“哐当、哐当!”在泸定县得妥镇北头村集中安置点,6台挖掘机正在运转,200多名工人在紧张施工,不远处是一排排新房。
安置点项目经理何柏柳介绍,施工方在保安全的前提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最近工人们分班倒,加紧管网建设。预计春节前除绿化、道路沥青铺设外,大部分都能完工。“要为老乡尽快搬新居冲刺。”何柏柳说。
泸定县得妥镇北头村集中安置点内,一栋栋新房已建成(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进摄
“9·5”泸定地震发生后,不少群众的房子受损。当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维修加固、房屋重建、货币安置等。其中,北头村集中安置点安置得妥镇受灾最严重的联合村、紫雅场村、湾东村的243户945人。
当记者来到得妥镇小北头统规自建聚居点时,联合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术兵刚从临时居住点吃完面赶过来。
“早上八点半出门,先协调村里修路的事,又带着施工队看咋安排污管线……”细数起来,王术兵不记得一天干了多少事。接着,王术兵又匆忙走向道路施工现场。
在灾区,匆忙的身影里有工人、干部、老乡……他们都在为重建的最后阶段冲刺着。
“房子建起来,有了安身之处”
行走在安置点,记者看到不少老乡早早打扫收拾完新房,只等近期挑个好日子搬家。
“快进来坐!”联合村村民常福贵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他的新房。只见屋里宽敞明亮,客厅里摆着新沙发、茶几,房间里的新床垫还没来得及拆掉外层保护膜。常福贵家属于统规自建房,2023年10月已完工。除了各项补贴,建设和装修他自己花了近40万元。
“虽然要还贷款,但心里很踏实,房子建起来,有了安身之处。”新的一年,他的想法明确又坚定:努力赚钱还贷款,好好供女儿上学。
最近,也是柑橘成熟的季节。大渡河两岸处处生机盎然,果树漫山遍野,金黄的果子挂满枝头。
在石棉县新民乡马厂村,果农正在柑橘园内采摘甘平。新华社记者胥冰洁 摄
拿起剪刀,背上背篓,每天早饭后,石棉县新民乡马厂村村民李志英就到山上的柑橘园里忙活。“前几天,一个老板已经预订了,再过一段时间来集中收购。”说到收获,她很欣慰。
李志英家8亩果园里种植了黄果柑、耙耙柑,去年还在黄果柑树上嫁接改良400多棵甘平。“地震时树上已经结了果,有两三亩果树产量受到影响。”
如今,果园效益还不错。“等卖了果子,还能还一些盖新房的贷款。”李志英盘算着下一步扩大甘平种植面积的事。
收获正逐渐抚平地震带给灾区群众的伤痛。
“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望贡嘎主峰,泡冰川温泉,一直是海螺沟景区的魅力所在。2023年12月12日,经过一年多的重建,景区恢复开放。
在景区入口磨西镇上,有一家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宿“杨家小院”。步入庭院,石头屏风后流水潺潺,配上亭台楼阁颇有诗意。
重建对75岁的老板杨佑新来说算是“二次创业”。2016年,他贷款800多万元修建“杨家小院”,2017年“五一”假期正式开业。考虑到连续两年全年平均入住率达57.6%,杨佑新预计5年能回本。
哪知还没回本,先是疫情,后又遇上地震。不服输的老杨贷款140万元开始重建小院。
海螺沟景区重新开放后,小院也迎来游客。2023年12月30日上午,他看后台没有多少订单,就让服务员放假休息。哪知,中午刚过,网络平台上订单爆满。老杨又赶紧让服务员回来上班。
“景区重新开放后,政府也在大力宣传,镇上很快会热闹起来。”杨佑新信心满满。
位于泸定县磨西镇的“杨家小院”。新华社记者胥冰洁 摄
俗话说,“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行走在灾区,人们正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最近,泸定县德威镇沙坝村村民陈鑫每天都接到请吃年猪的电话。因为平时搞工程,重建时他不仅帮村里10户村民垫资修房,还给附近受灾的老乡提供图纸、联系工程队。
“谁还没有个难处,互相帮衬着来,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陈鑫说。(记者周相吉、张海磊、吴光于,参与采写:杨进、胥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