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6日电 近日,李女士带着感冒了几天的女儿萌萌前往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拿着刚打印出来的血常规报告单,心急如焚地递给医生:“医生,刚护士给我打电话说,娃娃指标低得很,要我快点来找你看……”话音未落,李女士眼眶一红,眼泪就要掉下来。

  原来,在萌萌血常规查当中,有一项名为“中性粒细胞数”的数值非常低,只有0.46×109/L,所以检验科报告了危急值。看到这几个字,李女士一下急哭了。

  血常规是检测人体血液中血细胞各项参数的实验室项目。在血常规报告中,医生最关注的是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这三个参数。而中性粒细胞就属于白细胞中的一类,报告中有一项“默默无闻”的指标叫“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值)”或“中性粒细胞数”,通过它能反映出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多少。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罗晓波介绍,中性粒细胞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相当重要,“它就像我们人体内镇守边疆的士兵,默默的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当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因某些原因明显减少时,会造成我方兵力(中性粒细胞)不足,此时敌人(病原体)就会趁虚直入,导致人体发生感染、甚至重症感染。”

  据介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低于1.5×109/L(年龄<1岁,ANC下限为1.0×109/L),即判定为粒细胞缺乏。目前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国内文献报道,无症状健康人群患病率约为0.1%~10.0%。

  罗晓波表示,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多样。其中有先天性的,通常为遗传性,先天基因缺陷;还有后天性的,包括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EB病毒、肝炎病毒、布鲁氏菌、立克次体和分枝杆菌等)、药物、免疫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恶性肿瘤等。

  “门诊患者粒细胞减少,感染是最常见原因,儿童常见的急性粒减往往是病毒感染所致。”罗晓波说,通常病毒感染引起的粒细胞减少是短暂的,自限性的,持续约1-2周多能自行恢复至正常,预后较好,不需要过度担心。但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转诊到有儿童血液肿瘤科的三甲医院,请血液专科医生评估评估。

  一是感染症状控制不理想,如持续发热、咳嗽、腹泻、关节肌肉或全身疼痛,精神不振等;二是血常规异常,不仅仅有白细胞、粒细胞减低,同时还有血红蛋白降低,或者血小板降低;三是还有一些罕见但值得重视的情况,如对于自幼存在粒减的婴儿、儿童及青少年,应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先天性异常,如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落后和躯体畸形(指、指甲、发肤或骨骼异常)等。

  据介绍,一些先天性骨髓衰竭性疾病除了粒细胞减少还伴有其他异常,需要早发现早诊治,建议至儿童血液专科就诊咨询,包括Fanconi贫血(症状为第一掌骨发育不全,拇指缺失或畸形,皮肤色素异常沉着等)、先天性角化不良(症状为皮肤网状色素沉着,舌及口腔黏膜糜烂、白斑)、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症状为骨骺增宽,骨骺或软骨发育不良,胰腺体积减小及呈脂肪样变,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导致患儿出现脂肪泻)。

  “寻找到病因治疗才是根本,千万不要盲目治疗。”罗晓波说,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并不那么可怕,正确认识,及时诊治很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