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强不息艺术团盲人乐队”部分成员拼版照片。上排从左至右为:林大元、叶开子、李建中;中排从左至右为:胥先林、肖志成、王存大;下排从左至右为:黄益康、冯潜、徐忆本。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这是“自强不息艺术团盲人乐队”部分成员拼版照片。上排从左至右为:林大元、叶开子、李建中;中排从左至右为:胥先林、肖志成、王存大;下排从左至右为:黄益康、冯潜、徐忆本。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新华社成都5月18日电(记者张海磊、胥冰洁、尹恒)这是一支人均年龄超过60岁、大部分成员是盲人的乐队。

  他们说,正如乐队名字“自强不息艺术团盲人乐队”一样,拿起乐器,就选择了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一路前行11年

  5月13日,是乐队成立11周年音乐会。

  天刚泛白,77岁的肖志成摸索着起床。为了不吵醒老伴,他前一天就把演出要穿的白色衬衣、黑色西裤摆放在客厅沙发上,一切收拾完毕后,拎起装有小提琴的黑色盒子,戴上墨镜,拿着放在门口的盲杖,出门去坐快速公交。

  5月6日,肖志成在排练结束后拎着小提琴回家。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今天太开心了。”几个小时后,肖志成要和其他14位乐队成员一起登台演出。

  在乐队队长张世维家里,大家在为演出做最后的准备。“应该够了!”张世维清点了10箱抽纸,还有瓜子、糖果、牛肉干。

  当天,早上十点半。台下已坐满了从各地赶来的盲人朋友。

  乐队成员穿戴整齐,在志愿者搀扶下走上舞台,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等待着。

  徐忆本先敲了四下木鱼,又和黄益康一人敲锣、一人打鼓。听到演奏开始的指示后,有人开始按下键盘,有人轻轻拨动琴弦,有人的手指在笛孔间跳跃。熟悉的旋律在指尖流出,缓缓流淌进每个人心里。

  台下的张世维有些恍惚,他的思绪闪回到了11年前。

  30岁因病失明,2013年,张世维发起成立成都视障者互助协会,经常组织盲人聚会。爱好电子音乐的年轻盲人提议,让他搞一支乐队。

  他自掏腰包购买电吉他、架子鼓等乐器,为七八个盲人组成一支电声乐队。然而,年轻盲人需要养家糊口,无法保证乐队的排练时间,电声乐队最终解散。

  后来,乐手李建中找来会乐器的老年盲人朋友,凑齐了现在的这支中西混合乐队。乐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78岁,平均年龄超过60岁。一路前行的11年里,有人离开,也有新人不断加入。他们说,一拿起乐器,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不会乐器的队长

  成都市金牛区银沙路8号,二楼一处不起眼的房间里,每逢周一,都会传出乐队排练的曲子。

  这里曾是一家按摩店,也是张世维的家。他不会任何乐器,却是乐队的“主心骨”。

  这些年,张世维在乐队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除了成员自己的二胡、笛子等乐器外,他自费购买了不少大型乐器、演出服。

  虽然排练是每周一,但张世维的爱人冯懿苹前一天就要到菜市场购买食材,第二天,志愿者会帮忙做好午饭,免费提供给大家。

  和普通乐队不一样,这支乐队排练起来要花费更多时间。

  76岁的王存大是乐队指挥。“大家看不到谱子,只能用嘴指挥。”他还在其他三个乐队当指挥,王存大一般让其他乐队把一首曲子练好,录音,再发到视障乐队群里,让大家反复听,熟悉后再合练。

  乐队成员年龄普遍偏大,抢拍、拖节奏是常态。“排练时大家谁也不服谁,都希望自己被关注。”王存大说。

  每次排练,张世维就坐在旁边听,一旦排练中出现矛盾,或者乐器出了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站起来,总有办法把问题解决,让排练继续下去。

  把生活过出彩

  乐队成立11周年音乐会上,四川省盲人协会主席吴军说:“中老年盲人这个群体更需要勇敢走出来、融入社会。”

  当天,台下坐了很多张世维请来曾帮助过大家的嘉宾。

  他们是成都地铁站的工作人员。肖志成说,每次进地铁站换乘时,一出车厢总有一双手把他牵住,送到要换乘的班次,甚至从地铁站出来后,还会有工作人员把他送到目的地。

  5月6日,张世维(后左)旁听乐队排练曲目。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他们是成都雷锋车队的司机师傅。57岁的出租车司机梁红英说,成都24家出租车公司的志愿者组成雷锋车队,只要盲人朋友有需求,附近的司机都会免费去接送。

  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乐队的每一次排练、每一场演出,总有志愿者忙着做饭、打扫卫生、搬运乐器……

  现在,“周一见”是大家最期待的事。2009年,赵玉文眼睛受伤后失明,于2015年加入乐队。78岁的老伴郑素琼陪伴他排练、演出。赵玉文排练时,她就静静地坐在外面的沙发上听。“会拉二胡,也能拉板胡的那个就是。”郑素琼向别人介绍老伴时,眼里仿佛放着光,十分骄傲。

  如今,乐队正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张世维说,音乐燃起了大家心中的光芒,虽然看不见,也要把生活过出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