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秦勇 遂宁观察 李宜佳

  5月21日,在位于遂宁高新技术产业船山园区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龙凤产学研园区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加紧建设图书馆、教师公寓。

  该项目是遂宁市船山区规划建设的职业教育中心主要支撑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占地约1082亩,设计标准容纳学生数量约1.2万人,开设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物流与供应链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和计算机工程学院等7个学院、20余个专业。“项目一期分两批次建设,目前一批次已完工。”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园区师生人数将达5000人左右,9月将达到8000人。

  自3年前提出“加快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中心”以来,遂宁已累计投资约190亿元,高职院校(校区)由1所扩大到9所,在校学生从3.9万人增加到近8万人,“一核四区”的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格局基本成形。

  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

  近日,遂宁举行市域产教联合体工作推进会暨校企合作集中签约仪式,5所在遂宁的高校与12家企事业单位集中签约,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签约仪式现场。遂宁观察 刘益静 摄

  当前,遂宁正加快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聚集。以遂宁经开区为例,园区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89家,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新能源为主的“2+1”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四川安居经开区以江淮汽车为产业链主,已招引落户60余家产业链配套企业。

  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旺盛的人才需求。在谋划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中心之时,遂宁就明确要深化产教融合,把学校建在产业园区里,把专业设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开在生产线上,提高职业教育专业与地方重点产业的契合度。

  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艾克华介绍,随着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PCB工程设计师需求旺盛,由该公司办学的遂宁鸿图电子电路技术职业学校建在遂宁经开区,每年培养行业相关学生1000余人,有效缓解园区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校企无缝衔接。

  高职院校学生在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实习实训。遂宁市教育和体育局供图

  遂宁市安居区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布局在与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的马路对面。该学院于去年秋季开校迎新,预计到2025年实现在校学生规模3000余人,有望为推动安居区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此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遂宁还对职业学校专业实行动态优化调整,近3年新增26个专业点,现有现代物流、高铁服务等13个专业大类108个专业点,目前职业学校专业与地方重点产业的关联度达95%以上,全市职业院校与本地1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年定向为地方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近万人。

  构建稳定的人才储备池

  去年,位于蓬溪县的四川锂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印尼中爪哇省开办了一家磷酸铁锂生产企业,其中一半员工是当地人,但语言交流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

  为此,四川锂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商谈合作,准备把学院的办学模式“搬到”印尼,在中爪哇省找场所,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派教师上课,培养出的人才直接到该企业工作,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解决语言交流障碍问题。

  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与产教融合处处长伍治平看来,这种“办学模式”也实现了遂宁职业教育的“借船出海”,校企双方人才共育、师资互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去年5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锂电科技学院在射洪市启用,目前有2200余名学生。学院与天齐锂业、盛新锂业等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预计2025年可培养锂电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以上。

  “通过合作,学校为公司构建了一个稳定的人才储备池,部分学生已是天齐锂业射洪公司和张家港公司的业务骨干。”天齐锂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以来,通过组建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班—天齐锂业班,开设锂电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班,获得锂电人才的有力供给。

  遂宁能源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建在能源产业链上”的学校,已与40余家国有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并联合地方政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未来,遂宁将继续加大投入,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遂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