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为推进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天府第二粮仓”建设,《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日正式公布。

  作为四川省首个跨市(州)的流域型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规划》将在哪些领域重点发力?6月3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22—2035年)》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攀枝花市、凉山州、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四大整治分区

  安宁河流域将进行系统治理

  安宁河一脉清水,联动了攀西,全长320余公里,流经凉山州冕宁县、攀枝花市米易县等11个县(市、区)素有“川西南粮仓”之称,极具发展潜力和后劲。

  “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邓斌谈道,目前,安宁河流域也存在耕地破碎化明显,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生态系统局部脆弱等问题。

  “我们发现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规划是‘指南针’更是‘路线图’。”邓斌表示,在推进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时,四川特别注重规划先行,将规划作为重要实施依据。

  在分区上,创新“行政区划+自然要素”的分区思路。鉴于《规划》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整体规划且跨两个市(州),按照“地形—流域—片区”分区思路,《规划》打破传统分区形式,充分考虑自然地理单元、流域单元和行政区之间的关联性、协同性,将安宁河流域划分为4大土地整治分区,更好推动“单项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变。

  在布局上,创新“分区引导+模式主导”的工程布局模式。以各分区为指引,依据分区特点和主攻方向安排,差异化集成立体农业、矿山修复、绿色减灾、风貌提升等特色板块,引导地方因地制宜探索“美丽田园”“魅力山川”“阳光谷地”“绿色家园”以及“田园绿廊”5类“土地整治+”实施模式,既全流域布局谋划,又兼顾突出特色重点,“一体化”推进实施。

  打造攀西版“富春山居图”

  今年预计完成土地整治7000余亩

  据了解,《规划》共8章30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多次赴安宁河流域开展实地调研和摸底排查。”邓斌介绍,通过系统调查和评价,全面厘清安宁河流域2个市(州)11个县(市、区)地形地貌、资源现状、生态本底,科学研判整治潜力和重点区域,突出解决耕地质量不高、用地布局散乱无序、水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

  邓斌表示,《规划》还从底线控制、整治修复两个维度,设定了耕地保有量等9个一级指标,细化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等8个二级指标,并将各项指标分解到对应的11个区县,最终构建以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为主体的“3+X”整治任务体系。

  《规划》还将安宁河流域划分为4大整治分区,并在每个分区选取2个重点片区,规划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闲置低效用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项目,探索“土地整治+”实施模式,打造示范工程和特色整治样板,辐射带动全流域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推动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改善生态环境。”邓斌表示,今年,四川计划在冕宁、米易、盐边、仁和四个县(区)打造典型示范区,预计完成土地整治7000余亩,打造农田集中连片、村庄集聚美丽、流域风景秀丽、环境宜居宜业的攀西版“富春山居图”。

  村民腰包鼓起来

  让土地综合整治更加“惠农”

  社会力量要如何参与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

  对此,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何思彬表示,省属国有平台将打造示范项目,形成带动效应,并从粮食产能、租金收益、劳动就业三方面参与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

  当前,省自然投资集团正携手凉山、攀枝花等市(州)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先行在安宁河流域的冕宁、米易、盐边、仁和等区县谋划打造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规模已达1.5万余亩。“这为我们继续参与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何思彬谈到。

  粮食产能方面,通过耕地恢复补充、旱改水提升耕地质量,新增粮食产能12万公斤;租金收益方面,通过为期4年的土地流转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较为稳定的收入,流转土地的农户能获得3600元/亩的固定租金,平均每户租金收益约9000元;劳动就业方面,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700户村民就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约100万元增收。

  何思彬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在冕宁县调研时,当地一村民说:“通过这个项目实施,道路畅通了,田块平整了,还修建了沟渠,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关键是我们的腰包还鼓起来了。”

  何思彬表示,下一步将聚焦耕地酸化、污染化治理等问题,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打造集科研、技术、工程、市场为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和精准应用。不断加大对土壤改良、面源污染治理等耕地保护创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农田智慧监测、生态修复等技术研发利用,实现耕地酸化、污染化等问题的长效、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