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6月5日,在2024年六五环境日来临之际,为持续提升全社会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意识,不断深化和巩固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四川公安公布5起典型案例。

  据了解,2023年以来,四川公安开展“昆仑”“谋治”等系列专项行动,共侦破污染环境案件97起,移送起诉案件74起,移送起诉犯罪嫌疑人275名,有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案例一:成都李某等人污染环境系列案

  [基本案情]2023年4月,成都公安机关侦破李某等人污染环境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捣毁非法处置窝点10处,查获废三元催化剂70余吨,涉案金额1.3亿元。经查,2022年6月以来,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收购废旧汽车尾气排气管,非法切割、分解、提取废三元催化剂对外销售牟利,造成多地土壤污染。

  [典型意义]该案摧毁一个横跨多省收储、处置、运输、销售危险废物三元催化剂的特大“黑色”产业网络,是“清废净川”专项打击的首战大捷,发起全国协查5起。针对该案暴露出的行业问题,四川公安已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提示函,协同相关部门开展废汽车尾气管处置联合整治,实现“打击一案,震慑一片、规范一行”,以案促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案例二:绵阳杨某等人污染环境案

  [基本案情]2022年10月,绵阳公安机关侦破杨某等人污染环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捣毁危险废物偷排窝点2处,斩断非法提炼金属银利益链条2个。经查,2020年4月以来,犯罪嫌疑人杨某等人未经注册和报备,以某探伤检测工程公司名义设立项目部,购置X射线探伤机等设备进行探伤作业,其间通过暗管将显影液等危险废物偷排至居民区生活污水管网并流入自然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同时,杨某将废定影液和废胶片销售给无危险废物处置资质人员用于提炼金属银,造成环境污染。2023年7月,法院判决被告人有期徒刑并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典型意义]个别企业不规范处置、偷排危险废物,造成环境污染。该案中犯罪行为隐蔽,非法利益获取链条化,公安机关通过综合研判、协同作战、追根溯源、全链条打击等方式,彻底捣毁了偷排窝点、斩断了非法利益链条,是四川公安侦办的首例探伤行业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对高效打击该类犯罪提供了经验和范例,对探伤行业偷排等违法犯罪活动形成强力震慑。

  案例三:德阳鞠某等人污染环境系列案

  [基本案情]2023年4月,德阳公安机关侦破鞠某等人污染环境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现场扣押含焦油危险废物410余吨。经查,2022年12月,犯罪嫌疑人鞠某在未取得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情况下,与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含焦油危险废物处置协议。随后,鞠某将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生的含焦油危险废物,交给无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何某等人处置。何某等人先后两次在夜间将含焦油危险废物运至德阳某地倾倒,对两处地块造成严重污染。

  [典型意义]该案中,公安机关快侦快破,并第一时间组织生态环境部门研究涉案含焦油危险废物查封、防渗措施,有效防止环境污染进一步扩大。案件移送起诉后,公安机关会同检察院、法院和生态环境部门研究涉案含焦油危险废物处置及生态修复方案,对被污染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置,持续护航生态环境安全。

  案例四:乐山刘某等人污染环境案

  [基本案情]2023年5月,乐山公安机关侦破刘某等人污染环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经查,2022年5月以来,乐山某陶瓷厂工作人员刘某、吴某授意工作人员秦某,将该厂烟气自动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基准氧含量进行修改,导致该厂烟气监测数据全部失真,共偷排烟气颗粒物69.4吨、二氧化硫20.2吨、氮氧化物17.4吨,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典型意义]该案的成功侦破,打掉了一个非法篡改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数据逃避环保监管的犯罪团伙。2023年11月,法院依法对相关人员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案对相关企业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对篡改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数据逃避环保监管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效震慑,提高了企业违法成本,推动了行业治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公安力量。

  案例五:阿坝方某等人污染环境案

  [基本案情]2022年3月,阿坝公安机关侦破方某等人污染环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经查,2022年3月,仪某贸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方某在明知某运输公司无危险废物运输资质的情况下,仍委托该公司将煤焦油运往阿坝某热拌站。运输过程中,车辆侧翻导致装运的煤焦油泄漏,造成环境严重污染。2023年12月,法院判决被告人有期徒刑。

  [典型意义]该案是四川第一起因不规范运输造成外部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对危险废物的安全和规范运输起到了良好警示作用。公安机关在收到警情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清理并规范处置倾倒点的土壤及污染水体,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进一步扩大,有力保障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