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欧欣 郭佳鑫 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

  回家了!

  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在53天的月球“出差”中,嫦娥六号探测器从轨道切换到月背着陆,再从月背起飞到凯旋,历经了11个飞行阶段。这背后,离不开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十所”)的多种技术保驾护航。

  中国电科十所深空测控团队在佳木斯测控站执行任务。中国电科十所供图

  嫦娥六号的“生命线”——测控通信系统,由中国电科十所牵头研制,可对探测器进行轨道测量、遥测遥控和数据传输,实现100%测控覆盖。

  此次任务中,由中国电科十所承建的佳木斯66米深空测控站成为主力测控站,在地—月转移段、环月段、动力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远程引导变轨等阶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继参与前期嫦娥系列任务和“天问一号”任务后,该测控站再次扛起大梁。

  该测控站先后实施地—月和月—地转移多次轨道中途修正,特别是在着陆下降段和月面上升段,完成了所有重要指令的注入。这是因为在转移轨道飞行过程中,探测器会受到入轨偏差、控制精度偏差等因素影响。因此,科研人员需要根据测控系统测定的探测器实际飞行轨道与设计轨道之间的偏差,完成对应的探测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预定的轨道上。

  同时,该测控站还对宇宙射电源进行了百余次观测,圆满完成了嫦娥六号月球“出差”的全程测控任务。

  为实现高精度轨道测算,中国电科十所参与建设的青岛测控站等,也通过多站接力、协同“作战”方式,为嫦娥六号探测器和鹊桥二号中继卫星提供测控通信支持,实现大容量数传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处理,保障了任务执行。

  在深空探测上,中国电科十所也贡献了力量。

  深空探测被誉为测控通信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主要实现测控通信作用距离远、信号接收灵敏度高等功能。

  中国电科十所围绕导航难、测量精度要求高等技术难题开展攻关,最终突破所有关键技术,成功解决各种工程实施问题,为探月任务夯实了测控技术基础。

  除了提供核心技术,此前在发射阶段,“四川智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和嫦娥六号探测器上重要配套火工品的研制生产;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则为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生产配电器、附加控制器,为嫦娥六号探测器生产核心部件单板;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还将研制的自封连接器和快卸充气嘴,应用到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的伺服机构蓄压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