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遥望雪山,已成为成都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观山爱好者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成都观山报告显示,上半年共28次推窗见雪山(从成都市区眺望,不含无人机拍摄),其中7次看见“蜀山之王”贡嘎山,12次看见“蜀山之后”四姑娘山幺妹峰。
▲在成都遥望雪山(幺妹峰)
近日,有网友称:在推窗观雪山过程中发现,贡嘎山、四姑娘山幺妹峰上的积雪覆盖变少了,是气候原因导致的吗?
8月6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上一群观山爱好者,他们因“观山”“追山”而相聚,并自发组建了群,且有人连续8年记录发布“成都观山”报告。
成都观山报告发布者张巍表示,短期的数据和影像资料难以佐证“雪山上的积雪变少了”这一说法。“成都周边雪山上的积雪属于季节性覆盖,夏季和冬季的雪线都没有春季雪线那么壮观,所以夏季的直观感觉是积雪变少了。”
成都周边雪山上的积雪变少了吗?对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巧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的山地冰川普遍呈现出后退、减薄等物质亏损趋势,其中包括四川的贡嘎山。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四川乃至全球的雪山,雪线都在逐年上升,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成都遥望雪山(摄影嘉楠)
问:成都周边雪山上的积雪有何季节性特征?
观山人:夏季雪线没有春季壮观
今年,是张巍在成都观测雪山的第14个年头,“2010年,我开始观察雪山,系统地记录完整观测数据是从2017年开始。”制作并发布“成都观山报告”至今已有8年,在他看来,持续的观山记录,能为户外爱好者提供观雪山帮助,让越来越多人了解观雪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的观测算不上专业,没有特殊设备。只是记录当天天气情况,统计观山爱好者们的观测结论,分享观测心得并制作成图表进行记录。”张巍介绍,自己从事半导体制造行业,对数据非常敏感,观山和摄影只是他的兴趣爱好,“集纳数据并进行分析纯属职业本能。通过观山,我认识了很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整个过程是一种超出物质享受的心灵治愈。”
为什么成都周边雪山上的积雪会有变化?张巍表示,短期的数据和影像资料难以佐证这一说法,“最近这一两年,通过数据是难看出变化的”。但从气候因素来看,成都周边雪山上的积雪属于季节性覆盖,“夏季和冬季的雪线,都没有春季雪线那么壮观,所以观测者直观感受是夏季雪山上的积雪变少了。”
而这一说法,观山人、地理爱好者芈治林也表示赞同。“我喜欢给观测到的雪山名字及海拔进行标注。”在标注雪山的过程中,他通常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其一是在卫星地图上模拟,并根据图片模拟对应山峰。其二,找到对应山峰后,根据地图或者资料来确定山峰名字、海拔信息等要素。标注用的辅助工具包括卫星地图、《地名录》书籍、各地县志等资料。
“在不同季节拍出来的雪山,雪线高度是不同的。比如春天的时候,可能刚刚下完春雪或者是冬天雪还未融化,那么春天观测到雪山的雪线就会比较低,雪山上的积雪就比较多。但是到了夏天,气温升高或者雪比较少的时候,随着雪线升高,雪山上的积雪就会变少。可能达到5000米以上甚至更高才会有积雪。”芈治林认为,积雪减少与雪山的季节性覆盖,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成都遥望雪山(幺妹峰)
问:成都周边雪山上的积雪变少了?
专家:全球气候变暖,雪线均有上升
在成都市区能否看到240公里以外的贡嘎山?张巍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2024年上半年,在成都市区往西看,7次眺望到‘蜀山之王’贡嘎山。”只是由于距离较远,其震撼、壮观程度无法与四姑娘山幺妹峰相比,“幺妹峰呈三角锥形,距离成都仅120公里左右,能很清晰观测到其雪线,非常震撼。”
贡嘎山,作为我国海洋型冰川发育的代表性山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吸引了科学家们的目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巧介绍,1987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在海螺沟建立了观测站,即现在的中科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开启对该地区海洋型冰川、水文气象和森林生态的长期定位监测。
“我在贡嘎山站工作已有二十余年,见证了海螺沟冰川的持续退缩和减薄,以及冰川变化后的植被演替、冰缘地貌环境的变迁。从小冰期到现在,海螺沟冰川已经后退了超过2公里。”刘巧表示,2016年到2023年间观测到的冰川退缩速率高达每年50米,而2021年到2023年甚至超过100米/年,冰舌区域的冰体厚度平均减薄速率也高达每年2到3米。
▲贡嘎山冰雪变化(夏季影像对比)
刘巧表示,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的山地冰川普遍呈现出后退、减薄等物质亏损趋势,其中包括四川的贡嘎山。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四川乃至全球的雪山,雪线都在逐年上升,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意味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四川雪山上的雪线均呈上升状态。刘巧表示,网友认为成都周边雪山上的积雪覆盖减少,除了可能与季节性积雪变化有关(夏季积雪覆盖较少),也可能是气候变暖导致全球雪山的雪线上升,“冰川退缩、积雪覆盖减少,都是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大趋势。”
▲刘巧
冰雪融化首先引起所在流域的水资源变化,河川径流总量与季节分配会发生变化,对干旱区影响更突出。刘巧表示,冰雪作用区物源丰富,冰雪冻土退化后,山地灾害如泥石流、山洪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会增加,下游面临的灾害风险升高。“从感官上,冰雪景观的观赏性也会降低。因此,人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温室效应等,是当下人类需共同做的努力。”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实习生 刘曦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