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墓群

  还原真实的明代宦官

  提起明代的宦官,影视作品中魏忠贤之流常被塑造为目不识丁、阴狠无赖的形象,而历史上真实的明代宦官是什么样?在金沙的考古成都展中,成都地铁7号线川师车辆段明代宦官墓群出土的彩绘陶俑、瓷器、墓志等文物,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宦官群体。

  “学历”很重要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干涉朝政,但随着宦官在军事、外交、财政、司法、文书、记事等领域被委以重任,最迟在洪武中期,就有宦官读书识字的记载。

  宣德年间,内阁开始票拟,即章奏由大臣拟旨再由宫内易红批出。皇帝为了省事,也开始交给太监代为批红。因此,宦官的识字能力、个人修养及政务处理能力也变得日益重要起来。自此,专供宦官学习的“内书堂”设立,学生人数一般为二三百人,翰林院负责提供老师,其中不乏翰林编修、登科状元等人才,师资力量已高于明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权臣严嵩就曾任内书堂教习。

  从宣德至崇祯的200年里,经内书堂培养的内使应在10万人以上,加上儒士自宫及内使自学,明一代的“知识宦官”应不低于15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刘若愚身陷囹圄后效法司马迁,写下了《酌中志》这部研究明代宫廷史的重要史料,流传至今。

  死后住“豪宅”

  有的宦官在悲惨的境遇下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他们笃信佛教,不仅会向寺院布施、礼敬高僧,还会主动集资兴建佛寺。还有些宦官甚至直接皈依佛门,在寺中出家修行,参加佛会共同修行。而朝廷也曾组织部分宦官念佛习法,以便在盛大时节替代僧人举办佛教法会庆贺、祈福。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自己的坟茔建造在佛寺当中,称“坟寺”。成都金像寺明代宦官墓群就是典型,它是目前四川地区发现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明代藩王府太监墓地。

  明太祖十一子蜀王朱椿在成都的藩王府中,豢养了不计其数的太监。他们大多自幼入府,形成“家族”体系,死后被埋葬在成都四周地势较高的寺庙附近,祈愿自己所葬之处是万年吉地。

  宦官们生前享受封官进爵,死后亦想入住“地下豪宅”。金像寺明代宦官墓群的墓室中有壁画、浮雕装饰,十分精致。装饰题材以四爪龙纹为主,也有花卉、祥云、鹤、鹿、麒麟等祥瑞图案,俨然是一群“精装”的“豪宅”。

  培植“小团体”

  大太监发迹后,常会选择聪慧机敏的小内使结成“本管”“名下”的关系,二者之间往往犹如师徒、父子。大太监去世后,名下仍会尽力为本管及其家人争取利益,请求敕葬、谕祭、封荫家人。当然,同龄的宦官也有感情深厚的。

  在成都出土的明代宦官墓群中,有一座双室合葬墓的墓志铭,就记载了一段兄弟情深的故事。这座双室合葬墓的墓主人名叫魏玉和阮英,二人均是明蜀王府的宦官。成化年间,8岁的魏玉和6岁的阮英一同入府为侍,年龄相仿的他们很快相互依靠。魏玉最初为蜀惠王的贴身侍从,备受恩宠,他一步步接近权力的中心,也不忘提携阮英掌事。后来,年近五旬的两人相约要“同堂共穴,弟兄永愿”,并选定金像寺作为安葬之地。11年后,阮英先离世,魏玉在同一个墓穴里修筑了两个室,直到去世后与好友合葬。 金沙遗址博物馆胡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