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1945年,与徐悲鸿等人在重庆中国美术学院(重庆磐溪石家花园)。左起为廖静文、徐悲鸿。中央美院供图  资料图:1945年,与徐悲鸿等人在重庆中国美术学院(重庆磐溪石家花园)。左起为廖静文、徐悲鸿。中央美院供图

  从此,徐悲鸿开始持续三年多的南洋之旅,期间在多地举办画展,所筹款项用于抗战。正是在这段时间,《愚公移山》得以完成。

  1940年2月,徐悲鸿正式开始创作《愚公移山》。他在信函中称,自己“将竭尽一年之力,写出三四幅重要画作”。当月下旬,徐悲鸿在印度国际大学为《愚公移山》创作了“人物写生和草图有数十幅”。

  事实上,前一年8月,已有记录显示,徐悲鸿在“为《愚公移山》作习作”。1940年4月,徐悲鸿在致舒新城的信函中写道,“一月以来,将积蕴二十年之《愚公移山》草成,可当得起一伟大之图。日内即去喜马拉雅山,拟以两月之力,写成一丈二大幅中国画,再(归)写成一幅两丈长之(横)大油画,如能如弟理想完成,敝愿过半矣”。

  这显示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早有计划,这幅作品甚至已“积蕴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