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生意:好模特的标志是拥有“瞬息的特质”
在第一章《进入》中,米尔斯开门见山地强调:“‘外形(look)’与‘美丽’(beauty)不是一回事。”时尚界青睐的宠儿往往并非大众审美中的漂亮,而是“有型”(edgy)。早在20世纪初期,世界上第一位采用真人模特的设计师就明确指出,好模特的标志是拥有“瞬息的特质”(ephemeral quality),而这种难以诉诸语言的特质就是模特的外形。在审美标准快速更迭的时尚行业,对于外形的定义和理解在近一百年间却奇迹般地保持着稳定。
米尔斯通过观察发现,对于时尚圈内的人来说,谈论外形异常困难。一方面,外形似乎在描述一个固定的身体属性,比如符合西方基本审美的长相、严格的身高体重三围范围;另一方面,这些硬性的标准又并不构成“外形”本身,左右客户最终选择的,是“凌驾于基础的体型之上,细小而微妙的不同”,模特、经纪人和客户都将这种差别归于“外形”。
因此,外形不仅仅是模特的身体,而是对模特的“整体打包”,囊括个性、名声、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外貌。米尔斯总结道,“外形”是在特定时间对特定客户有吸引力的独特外表和个性,它取决于所销售产品的需求。因此,外形的内涵与模特和经纪人、客户之间共同构建起的时尚产业评估体系紧密相连。“外形”不仅表现了个体的美丽和魅力,也是“一个人和与之地位相关联的产业中的一整套只是和关系体系”。这种外形是模特所拥有的特殊人力资本,模特们自我管理这种资本,并将其售卖给摄影师、导演、造型师和设计师。在卖方与买方之间进行交涉和协调买卖的,则是模特经纪公司。
为了解释外形的运作机制,米尔斯引入了“审美劳动力”(aesthetic labor)这一社会学概念。“审美劳动力”一般涉及零售业、餐厅、酒吧、旅游和娱乐等服务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受雇佣者被招募并且训练令人讨喜的性格和俊俏的外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有学者通过研究空中乘务员来探讨“审美劳动力”,并且在随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探讨了“性格”和情绪在服务业中的重要性。而模特这一职业,恰恰是劳动力市场中向自由职业模式和审美化劳动力转变的典范。之所以是自由职业模式,是因为模特行业是基于项目的雇佣合同制,因此劳动者,即模特,一直面临着不稳定的劳动市场和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劳动环境,他们更倾向于自由职业,单打独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风险。再加上模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模特面临比大多数自由职业者更大程度的不可预测性。也就是说,在时尚行业,模特大部分时候要靠自己,要学会自我管理。而模特这一职业意味着持续的自我和身体生产,它需要审美劳动者的持续在线,并且不能离开他们的产品,也就是整个自我。
那么,对于模特而言,如何才能在这样一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行业中获得一个好的外形呢?如何才能把握“外形”这种瞬息而又难以说言的特质,在模特短暂的职业生涯中,如何才能成为时尚界想要的那个“外形”呢?
机遇固然是重要的,也是进入模特行业的敲门砖。进入模特行业和在这个行业内获得成功,都超出了模特们自己的控制。一旦他们获得许可在市场中出售自己的外形,也就意味着他们将事业的一部分交给了命运。这种命运的不可知来源于行业内部信息的极度不对等和不透明,在参与面试和候选时,模特无法预估会面的结果。同样,模特经纪人也为模特带来了十足的不安全感,这个行业供过于求的状况加剧了模特和经纪人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被拒绝是家常便饭。在这种情况下,在入行即迅速接受了成功和失败的任意性之后,模特们便会将注意力转向他们可以操控的部分——他们的身体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