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神话
其实,RIM并非是第一个将电子邮件搬上移动设备的公司。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摩托罗拉就尝试将电子邮件和寻呼结合起来;1995年,就有日本和韩国的手机厂商尝试推进“无线电邮”,但最终都未成气候。
黑莓成功的原因是因为黑莓的诞生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且采用了不拘一格的营销模式。
RIM最初是一家专做无线解决方案的公司,它所熟悉的领域就是企业市场。1997年,RIM接到BellSouth一个无线电子邮件设备的单子,在一个使用爱立信技术并被称为Mobitex的网络中来帮助运输者跟踪库存。受此启发,RIM推出了“黑莓”。1999年,正是上一轮互联网技术高潮期,欧美商业人士热衷使用电子邮件,黑莓以企业团体产品的形式,向大量商务人士普及了Push Email的概念。但是,RIM很快就发现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将市场做大。
2000年6月,RIM采用了“傍大款”的模式来做市场 ,让运营商来卖“黑莓”。据记者了解,使用RIM设备的用户每月向无线运营商缴纳120美元~130美元的费用,RIM则每月向运营商索取其中的8美元~9美元。就这样,数以千计的运营商销售人员,让小公司RIM的黑莓在欧美市场迅速地流行起来。
手机终端市场的竞争是无比激烈的,而软件和技术方案本身是RIM的核心竞争力所在。2002年黑莓开始了技术授权之路,它将技术授权给各大移动电话制造商,允许其把“黑莓”邮件接收器集成到不同的手机上。RIM自身也从单纯的卖设备,转向“无线电子邮件的中间系统提供商“,在掌握核心专利权的同时,触角伸向了更广泛的领域。
当然,黑莓缔造商业神话最基础的一点是非常出色的使用体验。笔者曾经试用黑莓手机3个月,对此非常有体会:黑莓在手,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公司邮箱中的所有邮件,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黑莓在推广过程中的营销手段,实在是可圈可点。譬如,从黑莓手机中发出的每一封邮件,都会被系统加上“Sent From My BlackBerry Wireless Handheld(从我的无线手持式黑莓传送)。”也正是这种邮件相传的广告模式,使得黑莓被视为“病毒式”营销的鼻祖。
在和中国移动经过了长达一年半的谈判和测试后,黑莓终于在2006年5月份进入到中国,它依然是拷贝自己欧美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是,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运营商们一直忙于重组与建3G,黑莓在中国进展缓慢。它能否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续写商业神话?只有靠时间来证明。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8f64c0100dr03.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