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大学特聘院士

http://sc.sina.com.cn   2009年12月25日18:46  四川大学新闻网

  四川大学特聘院士

  何德全(特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3年生,在国家安全部从事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领域研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

  沈昌祥(特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研究和开发,先后完成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20多项,在信息保密和网络安全等多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十几项。著有《实时系统软件设计初步》专著。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论文20余篇。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仲义(特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工作,曾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关键性技术课题和重大技术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现为总参谋部第三部研究员。

  刘宝珺(特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沉积地质学家。1931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岩石学专业研究生班。从事教学及科研40余年,在沉积学、地理学、全球变化等方面是我国先驱者及学术带头人,公开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专著15部,其学术观点被广泛引用,在国外有一定影响。主编过我国第一部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专业教材(统编教材),其成果多次获国家、部省级奖励,1986年被选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获第一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6年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获斯潘迪亚洛夫奖(100年来第二十位、我国第一位获奖者),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研究方向:岩石学、沉积学、矿床学。

  马志明(特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成都人。1978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数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概率论与随机分析方面的研究,在狄氏型与马氏过程、维纳空间容度理论、Feynman-Kac半群、薛定锷方程、随机线性泛函、无处Radon光滑测度环空间的对数Sobolev不等式等研究中获多项国际领先的或国际先进的成果。突破“局部紧”及“正则”两大限制所提出的拟正则狄氏型新数学框架,解决了该领域存在20年之久的难题,是研究奇异问题与无穷维问题的有力数学工具并已在许多领域得到日益增长的应用。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段镇基(特聘院士)(去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轻工业部皮革工业科学研究所(现名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从事皮革及其化工材料的研制工作,其中有“提高山羊皮革质量的研究”获198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PAT助鞣剂”获1986年全国发明展金牌奖,“猪苯胺革生产工艺的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猪高档底革的研究”获部级二等奖,“黄牛软面革的研究”获省级三等奖,“顶层涂饰材料的研究”、“结合鞣面革喷染及其材料的研究”获部级三等奖,并发表相关的论文40余篇。由于研制工作颇有成效,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六五”攻关先进个人奖, 1986年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代明(特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全军消化病研究所所长,1978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承担国家“973”、“863”等攻关项目的课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课题,发表论文181篇,其中英文4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等全国性学术职务12个,其中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内科学会常委等,担任21本专业杂志编委,11种杂志的副主编。

  经福谦(特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原籍江苏淮阴,生于江苏南京。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科技委顾问。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名誉院长、西南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和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在爆炸力学领域,在内爆动力学模型实验设计技术研究中提出了“严重稀疏范围”和信号保护通道设计的“绝对保护”概念。在高压物理领域,为地下核爆条件下超高 压物态方程测量解决了关键性技术,提供了大量有关材料的高压物性和高压物态方程数据,负责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实验室。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金鉴明(特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生。环境生态学专家。浙江省杭州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研究员。在环境工程学科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物种移地、就地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设计、建设工程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生态定量化的研究和应用、广西花坪银杉自然保护区定位站研究和辽宁蛇岛保护区的建设、糜鹿回归大自然的遗传生态工程的设计等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成果具有开创性、创导性。应用性和操作性。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志镗(特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60年代起从事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增强塑料及耐高温高分子的研究,为防热材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交联型聚酰亚胺和合成三嗪交联的新型耐高温高分子上都有创新。80年代起进行杂环化学的研究,系统研究杂环烯酮缩胺的合成及反应,合成了1000个以上的新杂环化合物,与国内外有关研究单位协作进行生物活性试验,以筛选药物及农药。其后又开展杯芳烃化学的研究,在合成和包合性能等方面皆取得有意义的结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白以龙(特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家。1940年12月22日生,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突破国际惯用的最大应力经验描述,建立了关于热塑剪切模型方程及变形局部演化等一系列新结论,被称之为“白模型”、“白判据”。创立了亚微秒尖力脉冲技术;建立了微损伤的非平衡统计演化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取得了突出成果。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细观损伤力学和变形损伤局部化;材料的细-微观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固体的冲击动力学;复杂现象的不确定性和预测。

  刘盛纲(特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四川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空电子学会会长;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刘院士在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与高功率微波、微波电子学及微波等离子体电子学、生物电子学等领域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是我国该领域的先驱者。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9年度陈嘉庚信息科学奖等。2001年荣获国家高科技863突出个人贡献奖。2003年,国际K. J. BUTTON奖获得者。

  魏复盛(特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专家。1938年11月生,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1985年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作,曾任副站长、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付理事长,全国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1985年领导和组织了全国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验证和统一及标准化工作。负责组织并承担国家科技部一系列重大攻关课题,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近十余年负责承担了多项中美科技合作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编著或组织编写的专著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化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污染与健康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