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大学特聘院士(2)

http://sc.sina.com.cn   2009年12月25日18:46  四川大学新闻网

  蔡吉人(特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信息处理研究工作,在信息压缩、转换、传输等方面做出卓著成绩,主持过10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审查过30多个设计方案,是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信息与网络安全体系研究”首席科学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其他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30余篇。

  闵恩泽(特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60年代开发了混捏—浸渍新流程;通过中型试验提出了铂重整催化剂的设计基础;研制成功小球硅铝催化剂;又为重油加工,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以上催化剂都已投入生产。70—80年代领导了钼镍磷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1980年以后,指导开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化学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新化学反应工程。已开发成功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烯烃与苯烷基化的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工艺。近年来,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的主持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张亚平(特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1965年生于云南昭通,原籍四川资中。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云南大学教授。从事灵长类、食肉类等一系列动物类群的研究,澄清了这些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线粒体基因组作为主要遗传标记研究东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并阐述了我国一些民族的演化历程。系统研究了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贫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证明东亚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在脊椎动物中首次发现微进化时间范围内DNA异速进化的现象。对基因起源进化的研究,揭示了一些新基因的形成和基因的变异在生物适应进化中的意义。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昌孝(特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1986-1987年在瑞典Lund Draw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从事手性药物的动力学研究,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药理学代谢委员会主任。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第一个将药物代谢动力学用于我国的新药鉴定和评价,发表了国内第一篇应用HPLC研究药物动力学的论文。获得过27项目次的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和国际学术成果奖励。2000年获得首届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

  许祖彦(特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川省邛崃县人。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中国科大技术物理系毕业。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四川大学特聘教授。许院士主要从事可调谐激光,全固态激光和超快激光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有机染料可调谐激光技术研究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非线性光学和光参量宽调谐激光研究上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大功率全固态激光研究也取得多项国内外领先成果和发明;超快激光研究方面在国内首创全固态飞秒光源和国际领先宽调谐飞秒激光器等。

  马洪琪(特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历任水电十四局技术员、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局长兼总工程师、澜沧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受聘为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洪琪院士先后参加并负责了鲁布革、漫湾、广州抽水蓄能、天荒坪、大朝山、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澜沧江小湾等大型电站工程的建设。他总结并完善了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提出了加快大型洞室群施工的平面多工序立体多层次的施工方法,为复杂洞室群的施工规划和组织提供了导则。他总结了高压长斜井快速施工方法,研制的XHM型斜井滑模填补了我国此项技术空白,属世界领先水平。岩锚吊车梁施工技术、无钢衬高压钢筋混凝土岔管施工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认真探索项目法施工科学管理获得成功。他参与的广蓄电站一期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工程施工质量获国家鲁班奖。他认真探索项目法施工科学管理,为我国水电事业改革作出贡献。其间,他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专利1项,他优质工程奖8项、国家鲁班奖1项、科学管理成果奖1项,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优秀企业经营者,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吴以成(特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在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晶体生长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晶体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相互关系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日本发明专利授权2项,是“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LBO”的第二发明人、“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CBO”的第一发明人、“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LCB”的第一发明人。曾获得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国家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福建省王丹萍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

  陆埮(特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现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教授。1932年生于江苏常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后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化学院(原哈军工六系)、南京电讯仪器厂。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1981年任教授,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200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管华诗(特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食品及海洋药物、生物学家,中国海洋大学前任校长,山东省科协主席,教育部轻工与食品学科教指委主任。管华诗院士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创了我国海洋药物新研究领域,已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3项,申请并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7项。已指导培养博士26名、硕士25名。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世界成就奖、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李焯芬(特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岩土工程、地质工程)专家。1945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市,1972 年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加拿大安大略水电土木建筑部主任,现任香港大学副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李焯芬院士参与并主持了加拿大多座大型火、水和核电站的地质论证、环境评价和土建工程,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大型工程的岩土问题,如大坝安全、核废料处理、核电站抗震等,取得新的进展;主持了多项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科研工作;对香港暴雨触发滑坡和风化土破坏机制有重要理论创新;支持国内建设,对三峡、大亚湾等工程作了大量咨询;培养年青人才,贡献突出。李焯芬院士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国际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荣获香港工程科学院和加拿大工程院(CAE)院士的称号,2003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之芳(特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9月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鄞县。1964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放射化学专业。 1980年-1982年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科隆大学从事核技术的应用研究。其后,曾在美国Purdue大学、法国Strassburg核研究中心、荷兰Delft大学、ECN能源研究中心、东京都立大学等地短期工作。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院士长期致力于核分析方法学的发展,并将其应用于一些交叉学科中。建立了铂族元素放射化学中子活化方法,发现了一些与生物灭绝事件有关的地质界线铂族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多种化学种态,丰富和发展了地外撞击理论;倡导并建立了分子-中子活化方法,实现了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多种微量元素化学种态的研究。建立并应用多种核分析方法研究金属组学、环境毒理学、纳米安全性,和核爆炸现场快中子谱等。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中文著作6本,英文3本,国际会议特邀报告30多次。现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Titular委员、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顾问,以及其他5个国际学术组织的委员或顾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级和部委级奖7项。2005年获国际放射分析化学和核化学领域的最高奖-George von Hevesy奖。

  袁道先(特聘院士)暂无

  姜伯驹(特聘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称为“姜子群”、“姜空间”。他运用低维拓扑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解答了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的Nielsen不动点猜想,并开拓了Nielsen式的周期点理论。曾任科技部973计划《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二等奖、陈省身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华罗庚数学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和教育家。

  张恭庆(特聘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非线性分析领域的研究。在非线性泛函分析及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研究中获得国际领先成果,特别是他建立和发展了孤立临界点无穷维Morse成果,把几种不同的临界点定理纳入了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由此又发现了好几个新的重要的临界定理,运用这一理论,得到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此外,他发展了集值映射拓扑度和不可微泛函的临界点理论,解决了一批有实际应用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自由边界问题。张恭庆院士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二等奖、陈省身数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他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是我国早期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应邀报告的少数几个杰出数学家之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