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周梦颖 四川在线记者 范芮菱

  名片

  蒋顺、邓朝先、周洋、曾玉兰、袁学庆、柯紫蓉是西南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疫情发生后,他们志愿到泸州市江阳区北城街道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当志愿者,主要负责隔离人员的送餐供给、后勤保障、房间消毒等工作。

  故事

  7月28日至8月9日,13天,312个小时。对于西南医科大学大四学生蒋顺来说,是一段累并快乐着的经历。

  前段时间,在泸州市江阳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包括蒋顺在内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6名大学生志愿者主动申请奔赴防疫一线,驻扎在江阳区北城街道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负责给108位留观人员送餐、后勤保障、消杀等工作。

  从7月28日开始进入到隔离观察点后,蒋顺、邓朝先、周洋、曾玉兰、袁学庆、柯紫蓉6名大学生志愿者就成了那里的“守门人”,每天工作、休息都在里面。直至8月9日,他们才接到通知,各自回家,开始自己的居家隔离。

6名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6名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

  爬6楼为108位隔离人员送餐

  一天汗湿3套衣服

  8月24日,已从北城街道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回到老家泸县半个月的蒋顺,正忙着看功课,准备返校。

  “那几天很热,差不多都是40℃左右,隔离观察点没有空调。我们6个人,每天要穿着防护服,给3楼至8楼的100多个房间送餐、消杀等,大家都是2人一组,每组负责为2层楼的房间服务。”蒋顺回忆,防护服不透气,天一热,一动就浑身汗,汗水蒸发透不出去又凝成水,浑身上下都湿哒哒的,每次忙完工作后,防护服褶皱处堆积的汗水会一涌而出,把裤子、鞋子全部淋湿,一天大概要汗湿3套衣服。因此,每次穿上防护服前,他们都会喝一瓶解暑药,以防中暑。

  据北城街道濂溪路社区工作人员赵杨鹏介绍,大学生志愿者们每天要穿梭于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存在一定的传染风险,加之天气炎热、没有电梯,每天要不断上下楼,很消耗体力,但他们都坚持下来,没有人说要放弃。

  “大家都是第一次干这些事情,所以刚开始的送餐效率很低,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才能全部送餐完毕。送餐期间,很多房间缺筷子、缺矿泉水,在多方催促下,他们就会更紧张,工作开展起来手足无措。” 赵杨鹏说,每天晚上大家都会坐在一起沟通,优化工作流程,后期送餐速度逐步稳定,半个小时就能把108位隔离人员的餐食发放完。

6名志愿者在隔离观察点开展相关工作6名志愿者在隔离观察点开展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