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这个词,已经成为了今年的年度关键词。

  成都,作为全国千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复工的千万人口以上城市之一,一季度工业增速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进出口总额同步增长14.1%……这些数据背后蕴藏的,则是一座超大城市在暂停后迅速重启,并快步向前的十足韧性。

  2020年3月7日,施工人员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配套的高铁工程现场作业。新华社发 刘应华 摄

  微治理撬动大城市 成都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都累计确诊病例166人,全市感染率十万分之一,是全国千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很显然,成都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交出了高分答卷。究其原因,就是把极少数传染源管住,让大多数健康人正常生活。

  谁来管?怎么管?有效的社区防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时间回放到4个月前。

  1月24日,四川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Ι级应急响应。而在成都,以社区为单元的入户排查工作已提前启动。据成都社治委介绍,1月23日起,成都便以社区为基本单元进行入户排查。1月23日至25日,仅用了3天时间,成都就完成了第一轮入户排查。再3天,又完成了对全市876万户居民的第二轮全面排查……

  可以说,成都防疫之所以取得显著效果,与3年前的布局密不可分。2017年,成都率先成立社治委,将社区纳入城市治理体系,并成为其重要一环。简单来说,就是以社区为单元,把分散在20多个党政部门的职能、资源、政策、项目、服务等统筹起来,实现精准发力。

  成都金牛区新桥社区府河摄影公园。 钟本俊 摄

  回看成都防疫工作,得益于3年来构建形成的一套相对成熟稳定有力、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4370个城乡社区形成4370个解决问题的“阵地”,可以说是成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并迅速恢复的韧性来源。

  成都创全国之先河从这些城市的“神经末梢”入手,从人的感受、需求和发展出发,将城市治理落实到细微处,正逐渐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的治理之路。

  新经济赋予新动能 “后疫情时代”成都开启新场景

  今年1—2月,成都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6%、18.9%,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3%。

  逆势上扬的数据,显示出成都新经济的十足韧劲。依托新经济提供的新动能,成都在疫情考验下,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今年一季度,成都以地区生产总值3845.57亿元的数据,跻身全国前六。

  这样的成绩同样得益于3年前的布局。2017年,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截至2019年底,成都新经济企业达36.6万户,新经济百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5.5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全国第三,新职业人群规模全国第三,成都也成为了“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今年3月31日,成都召开了“2020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首场发布会”,线上线下同步发布了47家企业的100个新场景和100个新产品(“双百”)。并计划年内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

  “2020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首场发布会”现场。

  正是因为看到数字经济对现有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城市传统动力结构的冲击,“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发展动力,创造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成为成都发展新经济的核心思路。

  很快,第二个“双百”如期而至。4月29日,又一场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发布会在成都江滩公园举行,100个新场景和100个新产品再次全面发布,现场公园城市建设相关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举行了“云签约”仪式,签约金额共计50亿元。

  稳就业保民生 发展与生活“一个都不能少”

  疫情让很多行业遭遇困境,“逆境求生”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

  2月6日,成都发布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措施的通知》,聚焦5大产业32个细分行业出台扶持政策,明确指出建立复工驻点指导督查制度,协调解决防疫、设备、原辅料、人工、运输等困难。

  在企业复工过程中,成都市相关部门派出专人专班下沉到企业,采取一对一服务方式,协调解决企业复工遇到的具体困难。

  2020年2月19日,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工人在总装车间内作业。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4日,成都再次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包含了十个方面共33条加强疫情防控、支撑经济发展的“干货”。

  5月6日,《成都市促进创业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印发,给出了对创业投资企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落户奖励;分期设立总规模5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等等给力政策。

  从“20条”到“33条”、从5000万到50亿,这些精准发力的数字背后,还有成都传承千年的柔软与包容。疫情发生以后,成都明确规定政府采购项目预算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还出台了允许大型商场占道促销、允许小商贩占道经营的“柔性”政策。通过这些暖心的举措,成都增加了大约8万个就业岗位,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2020年3月21日,食客在成都一家火锅店内用餐。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商铺的活跃、商贩的流动,让闻名全球的“美食之都”又开始香气四溢,热爱生活的成都人重新走上街头,品味起这个城市最温暖熟悉的烟火气息。

  5月的早晨仍有一丝凉意,上班族拿着早餐走过开满蓝花楹的街道、老人拖着小车在去往菜市场的路上、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们蹦蹦跳跳走向学校、一个女生在一片栀子花香处驻足微笑……

  这就是成都最寻常的日子。在被疫情摁下“暂停键”之后,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1658.1万人一道,正加速“重启”,柔韧坚定地快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