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梁现瑞 林凌 发自北京)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党中央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之一。全国影响力从哪里来?如何建成?5月21日,记者在京专访了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中的两位院士。

  人物名片

  贺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泓

  崔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学术副所长

  环境改善>>>

  既要“大气候”,又要“微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 贺泓 (欧阳杰 摄)

  “1500元以上的零件和耗材就要算成设备,造成一种奇怪的情况是,有设备预算时很贵的灯罩可以买,但没有设备预算时连便宜得多的消耗品灯管灯丝都不能买。”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副主任贺泓打了个比方。

  这直接导致一个结果,昂贵的设备买回来使用一段时间需要更换消耗品,即使有充裕的测试材料费,但是由于没有新的设备费额度,导致已购置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最终影响了科研效果。

  “买葱的钱不能买蒜。”贺泓认为,这样的情况凸显了当前科研经费管理的一大问题,就是管得太细,管得太严,加上各种审计问责太多,大大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基于此,贺泓认为,要把成渝地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除了高层重视,改革体制机制之外,更重要一条,要重视“微生态”的改善。

  简单来说,就是在执行层面,要重视制度的完善和配套,制定实施细则,让宏观政策落实落地,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部门之间要统筹协调,不能这个部门在“踩油门”,那个部门在“踩刹车”,真正为科技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科技工作者放开手脚去创新,而不是畏首畏尾,战战兢兢。

  在政府支持路径上,先前,我们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但由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实力较弱,很难拿得出资金去从事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尤其是从原理技术到工艺技术创新转化阶段。基于此,贺泓认为,政府可以考虑财政资金的支持从原理创新阶段适当延伸到工艺技术阶段,进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