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路认为,硅谷的成功是因为形成了创新的复杂网络。这张“网”是由异质的、互补的各类节点组成。“任何一个创新组织,都需要大学、大公司、实验室、风投机构、律师事务所,投行、招聘机构等至少12种组织的帮助。而在硅谷,这些你都能找得到。”他特别提到谷歌的例子:斯坦福大学源源不断为谷歌输送员工和提供测试服务,红杉资本等风投机构提供了最初的风险资本,一家律师事务所负责公司法务、雅虎和美国在线成了最初用户……“从谷歌发展可以看到,硅谷各个组织在人员信息和资金上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张复杂网络还具有很强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冲击能力。“上世纪80年代,硅谷半导体统治地位受到日本台湾冲击,硅谷就根本上重新设计行业价值链,当地专注于半导体设计,制造外包给亚洲公司。更重要的是,个人电脑和软件业在随后兴起,诞生了苹果、甲骨文等等,后来互联网领域又诞生了谷歌雅虎等。”他认为在硅谷,每一个新行业都从之前行业吸收了养分。这张网络能够支撑产业体系不断更新换代。

  郑路建议可以把复杂网络的概念和思路,融入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去。尝试构建这样“一张网”、这样一个产业生态,包括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维护好透明公正的市场秩序,自下而上激励创新的做法等等。

  成渝地区建科创中心不要太强调“补短板”,而要做强自己特色和优势

  围绕具体建设路径,多位省内外专家也谈了自己的观点。

  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提了两个关键词——“集中”“差异化”。在他看来,成渝地区建科技创新中心,不要太强调“补短板”、不要跟风,而要做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像核领域、空气动力领域,有优势的就使劲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做强,参与国际竞争。

  这也是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龚灏的观点。“建设科创中心应该把握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围绕现有基础和优势特色,明确哪些科技最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话语权、发挥引领作用。”然后抓住重点突破,打造“高原和高峰”,协同推进科技产业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建议,成渝地区首先要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引进,通过引入卓越人才、瞄准前沿选题,产生卓越成果。同时他建议加大支持对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力度,构建合理的人才金字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