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国际都市经验给成都的八条启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2019年9-10月分别公示了《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报告--以上海为目标城市》《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报告--以伦敦为目标城市》《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报告--以纽约为目标城市》《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报告--以东京为目标城市》四份报告的政府采购结果。

  其中,上海报告的成交金额为47万元,伦敦报告的成交金额为47.8万元,纽约报告的成交金额为47万元,东京报告的成交金额为47.6万元。

  此外,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于2020年6月24日还披露了该局在充分研究吸纳四个国际大都市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成都现状和成都未来发展目标,系统总结四个城市的主要经验,归纳提出对成都的八条启示。

  启示一:打造轨道上的成都都市圈,实现成德眉资半小时轨道通勤。形成“多环+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网络格局 ,推动成德眉资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布局“空中云轨”等观光游览线。

  启示二:全面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定位,高水平推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突出生态廊道建设,强化重要生态区域间的串联;大力实施屋顶绿化与立体绿化,鼓励建设空中花园、垂直森林等,打造全国立体绿化建设典范城市;探索划定“超低排放区”。

  启示三: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对市内产业用地进行详细梳理与全面摸排,针对产业功能区内用地宜按其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用地结构调整与升级,并促进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进一步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打造成渝科创走廊;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构建“核心科学城-重要科创载体-环高校技术研发节点-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的多层级综合科创体系。

  启示四: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开发,优化调整城市开发强度分区和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全域土地开发强度管制分区,结合实际落实深化TOD“137”理论,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加快各级TOD的综合开发,增强轨道站点的功能复合,形成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等“多圈合一”的城市布局。

  启示五:推动成都城市有机更新,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高度重视旧城更新的产业策划工作,持续推动产业转型、优化提升现有业态,力促老城区产业迭代升级;酌情增加存量区域公共服务及创新研发用地比例,创新制定容积率跨区域转换和有偿转移机制,积极植入科创空间;构建形成“社区-街区-地块-建筑”四大尺度的更新管控策略。

  启示六:高水平谋划水岸空间,塑造世界级城市滨水区。沿主要水系打造“城市阳台”,在门户节点、景观价值较高区域布局地标建筑,通过多种改造手段活化城市岸线;明确成都城市临水街区的开放空间比率、建筑高度和建筑退距等城市设计管控指标,构建联通滨水地区及其腹地公共空间、文化景观节点等的视线廊道。

  启示七:丰富夜间经济发展内涵,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艺术、文创、文博与夜间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兴夜间消费业态,创新完善成都夜经济政策机制;增开夜间游览线路,探索实现在周末、节假日对公交线路与地铁线路实行延时运营乃至通宵运营。

  启示八:围绕未来新区先行先试,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建设模式。围绕天府新区、东部新区进一步探索“未来城市”的实施建设模式,试验人车分离的交通组织模式,探索设置分离式的高速道、低速道、个人交通和行人专用道以及公园式步行长廊;注重为自动驾驶等智能应用场景预留试验空间,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打造“孪生未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