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先行

  建立脑卒中急救体系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包括出血性中风(脑溢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且致残风险增加。早期进行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后的病死率和残疾率,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获益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溶栓需要在4.5小时内实施,取栓需要在6~24小时内进行,但目前我国真正能在4.5小时内接受规范治疗的卒中患者仅2%左右。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秘书处巢葆华处长表示,建立脑卒中急救体系,是降低脑卒中病死率和残疾率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脑卒中现代化防控水平的重要体现。解决卒中救治院前延误问题,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协调、院前急救系统及医疗机构的积极配合,做到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构建区域卒中急救地图网络,才能有效缩短患者从发病到获得救治的时间,使患者真正受益。

  自2017年6月起,国家脑防委即成立了“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工作委员会”,启动了“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建设工作。截至目前,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平台已有140余个城市发布了卒中急救地图,1500余家医疗机构成为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医院。

  成都速度

  静脉溶栓DNT时间

  缩短近半

  保障卒中患者的高质量诊疗,成都也在行动。在成都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成都市脑卒中诊疗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全面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的发展进程。发展至今,全市已成立13个神经质控分中心,并在40余家医院建立了院内脑卒中诊疗管理工作小组。

  “经过发展,我们在卒中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都市卫健委副主任何晓表示,对于卒中患者的诊疗,全市多家医院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抢救及康复等相关学科资源和力量,实现了多学科融合发展。2020年全市新增20家开展溶栓技术的医院,截至目前,成都市拥有经国家卫健委认证的高级卒中中心7家,卒中防治中心7家,其中示范防治中心2家,极大提高了对成都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和救治能力。静脉溶栓DNT时间从2018年前平均100分钟,逐步缩短到目前的55分钟。此外,2020年全市静脉溶栓数量预计超过2000例,比2019年增加25%。

  成都力度

  打造覆盖全市的

  卒中保护网

  作为四川省九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成都市级公立医院“排头兵”、成都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挂靠单位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近年来也在卒中患者防治问题上持续发力。

  如何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延误,是脑卒中诊治的重中之重。“梳理流程、整合力量,是保障患者的重要支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程弓表示,目前医院已获批为国家脑防委授牌的高级卒中中心,成立了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为主体,联合院前急救、急诊、影像、检验、信息等学科以及神经重症监护病区、卒中病房、脑心健康管理等脑卒中防治团队的卒中综合救治团队,开辟了“7×24小时”的卒中绿色救治通道。至目前,静脉溶栓DNT中位数为33分钟,最短15分钟,并带领全市进行卒中绿通流程改进。

  2020年5月22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向成都市卫健委提出成为“成都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发布牵头医院”的申请。9月5日,成都市卫健委发布《开展成都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医院创建活动的通知》,并组织对全市二、三级医院的卒中急救资源,包括设施设备、技术能力、完成开展量等进行摸底调查,收到近50家卒中急救地图医院申报资料,最终经市卫健委审核批复同意33家医院成为首批脑卒中急救地图医院。

  何晓表示,成都卒中急救地图的发布,将有助于打造“区域黄金时间救治圈”,形成覆盖全市的快速、精准、高效的脑血管疾病救治网络,将卒中病人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规范化救治。同时,将进一步推动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设和区域网络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真正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卒中救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