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嘶嘶——”工作台上,气动笔的笔尖在岩石上高速振动,细碎的粉末被一点点冲开,石头中的白色物质渐渐显了形。这块岩石里包裹着1亿多年前的颈椎化石,它属于一只蜥脚类恐龙,一块就有一只篮球大小。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崇州的天演博物馆,在展厅背后的恐龙化石修复实验室,看到了上面的一幕。“展厅的恐龙化石,基本都是这样一点点凿出来的。”天演博物馆技术总监梁鹰停下手中的活,转头对记者说,让恐龙“活”起来,要经过5个步骤,首先是野外发掘保护和初步修理,然后是室内精细修理和保护,接下来要做科学研究、骨架复原和整体复原。“最考验耐心的就是‘室内精修’,就这块骨头,一个人干,估计要花一个月。”

  天演博物馆化石标本共计5万多件,它们“复活”背后有哪些故事?“活过来”的恐龙又给今天的人类带来哪些远古的故事?

  寻找恐龙化石

  野外发掘从粗到细让化石“原形毕露”

  9月初,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槐树村,天演博物馆技术部主任曾纯军正在进行恐龙“墓地”开挖的前期准备工作。

  上世纪70年代,有古生物学家经过此地,发现了露出的恐龙化石,判断这里是恐龙尸体埋藏之地,可能有大量化石遗迹。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没有进行大规模挖掘。直到2019年,当地才重新把挖掘保护提上日程。截至目前,经过2年多的论证和研究,槐树村一片长90米、宽70米的山包已被圈出,待手续完善后开始挖掘,一个被时间尘封的恐龙世界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