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项目追加投资

  优化营商环境,成都打出一套“组合拳”

  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持续推进,成都20条重点产业链正在吸引上下游产业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就在“新面孔”项目落地同时,“老面孔”企业正在成都追加投资。

  今年2月,《成都市2022年重点项目计划》出炉,共编列市重点项目900个,总投资250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75亿元。梳理重大项目表不难发现,其中不少已落地的“存量”项目已经“跳”出现有发展空间,寻求更大的承载地。

  深耕工业无人机领域的纵横股份在成都创业多年,随着产能扩大,公司需要更大的园区来承载未来研发和制造业务。在四川天府新区,纵横股份的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形成3700架无人机的年产能,是目前产能的2倍以上。”纵横股份常务副总、董事会秘书李小燕说。

  招商引智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一季度开篇,成都就启动了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为了抢抓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机遇期,成都市发改委全力争取工程项目“进盘子”“入笼子”,已推动成渝中线高铁等53个项目列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等国家专项规划。通过做好重点项目“线上+线下”“行业+综合”服务调度,一季度推动38个项目提前开工。

  通过体制机制保障,实现政府多部门联动起来服务企业,成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今年以来,成都投资促进系统以“建圈强链”为指引,全面开展促进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推行“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招引模式,如今,这套模式已经形成多部门间的相互协作。

  城市各区域须确立各自投资导向

  产业赛道细分,好项目迎来资本关注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投资质量决定明天的产业水平,抓投资就是抓未来。”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婷婷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角色不同,为了实现与之对应的功能,必须前瞻布局关联投资。

  对成都而言,下一步如何推动全市投资促进工作实现跃升?杨婷婷建议,这需要对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进行“把脉”,“比如,对中心城区而言,应提升对高层级的科技、资本、人、信息的利用能力、驾驭能力与配置能力;城市新区应瞄准技术产业前沿、国家战略布局等构筑比较优势;郊区新城发挥着生态、保粮稳菜等城市安全,以及产业人口双重承载的功能,强化补短板强弱项、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是其投资重点。”

  “‘建圈强链’强调的是生态化思维,突出的是围绕‘链主’组织资源、优化配置,是一种更优的产业组织方式,这种思维下,项目策划更有目标性,聚焦的就是我们当前的产业链哪个环节缺、创新链哪段渠道堵、价值链哪里不够高的问题,投资项目更有联动性,关注的是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链产学研各类主体、价值链供产销各环节,这种以商招商、以项目带项目带来的落地机遇更多。”杨婷婷说。

  “实际上,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成都参与产业建圈强链,长期看,这将进一步优化成都的产业生态,会催生出若干细分领域发展势头看好的项目,而项目发展,也需要金融助力。”在允治资本合伙人罗超看来,成都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将产业赛道进行细分,在政策驱动下,这批细分产业会迎来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对投资基金和投资人而言,或许就存在潜在的投资机遇。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