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手书《出师表》

  新发现的碑刻中,清乾隆年间状元石韫玉书写的《出师表》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它由7块刻石镶嵌而成,是武侯祠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通出自状元手笔的碑刻。

  石韫玉,生活在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的状元,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藏书家。梅铮铮介绍,石韫玉一生推崇诸葛亮鞠躬尽瘁、正直忠义的品德,却一直没有亲临武侯祠拜谒诸葛丞相的机会,为此常觉遗憾。后来,石韫玉听闻他的学生聂铣敏到四川任职,大喜过望,寄来了他的手书《出师表》,希望能刻石于武侯祠以表敬意。聂铣敏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为作品立石,并写下跋语。师徒二人的情谊和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共同信仰,让这块碑的价值更加深厚。

  再捐祭产碑      

  成都市政府文史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邓代昆介绍,石韫玉书写的《出师表》虽是小字,却堪大作。此碑书法是标准楷书,用笔珠圆玉润,不难看出其根是在王羲之,但其结字宽博深稳,又受颜真卿的影响。整篇书法,笔韵随的起伏而层次分明,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精品。

  《眼底江山》碑见证武侯祠奠定今日格局

  刻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的《眼底江山》碑,作者是时任四川按察使的宋可发,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筑格局的大规模修缮工程,便由他发起主持。

  康熙八年,宋可发任四川按察史。任中,他发起和主持了重修武侯祠工程。《眼底江山》碑,就是在这次重修武侯祠工程告峻后所刻。彼时,四川战火甫定、百废待兴、人心思安,宋可发以重修武侯祠为契机,激励人心,唤醒善谋图强的意志。

  眼底江山碑      

  “眼底江山”,出自宋代诗人黄庚的名句“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尽诗”。梅铮铮表示,诸葛亮当年北伐之时,曾在剑门关关口的匾额上写下“眼底长安”,表达了他不仅要守护蜀地,还要兴复汉室的宏愿。宋可发重修武侯祠并在碑刻中写下“眼底江山”四字,既是对诸葛亮跨越时空的致敬,也表达出重建武侯祠后的豪情与舒畅以及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眼底江山”属行草书法,用双钩围刀刻成,但在结字上却不掩有篆隶书的痕迹。此书书风潇洒张驰,笔势振迅,似应出自宋代米芾的法范。而其舒展雄放中,又不乏旖旎柔婉,让人过目难忘。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在武侯祠拜谒的从不只有社会名流和文人雅士,还有大量普通民众。

  此次新发现的《再捐祭产碑记》石刻,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武侯祠第三位住持道士徐本衷所刻立,碑文中描述的“庙貌巍峨,士庶咸集”盛况,今日武侯祠博物馆的“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三国季”等品牌活动正与其一脉相承;而碑文记载的五湖四海的民众为焕新宗庙、赓续文脉而慷慨解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百旬不休、驰而不息。

  延伸阅读:

  新碑刻将进行科学保护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发现的碑刻部分为四川常见的红砂石材质。岁月流逝,碑刻表面已出现剥蚀脱落迹象。未来,这批碑刻将进行科学保护,再与公众见面。

  据介绍,这批碑刻的抹灰层刚刚揭取完毕,未来工作人员将进行建筑结构勘察和地球物理探测,了解清楚正面墙壁和整座大殿的结构,做好周边环境的防护。同时要进行碑刻微痕扫描,对原有状态和信息进行数字化记录。此外,还会安装监测、评估、调控的文物保护系统,保证安全可控的工作环境。

  研究人员也将继续深入研究,全面阐释碑刻内涵,充分发挥其文献价值,出版系列的纪实、访谈和研究成果,将此次碑刻保护项目打造成国内石刻文献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全过程遗产学实践的典范工程。后期,还将借鉴国内外人文景观设计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武侯祠川西园林“清、奇、幽、秀”特色和诸葛亮殿方位游线,改善展示空间色调、氛围和布局,增景透绿,烘托底蕴,实现以文兴景、文景相融,打造独具人文景观气质的公园城市示范点位。此外还会积极开展科普、公益、研学等系列活动,让保护研究成果惠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