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窑炉清代窑炉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12月16日,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建成的成都考古中心冶金考古实验室,一项之前从未对外公布的考古成果揭开神秘面纱。今年,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市人民中路附近发现了清代宝川局遗址,经过为期2个月的考古发掘,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遗迹有窑炉30座、炉房6处、方池6座及排水沟3条,同时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坩埚、炼渣和钱币,其中以乾隆通宝为主,另有少量嘉庆通宝。据了解,这是有史以来发现的全国首个清代铸钱遗址。

遗址出土的乾隆通宝遗址出土的乾隆通宝

  始建于乾隆年间,鸦片战争后裁撤

  据清代宝川局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唐彬介绍,清代宝川局遗址发现于人民中路一段西侧,与人民中路一街之隔就是东华门遗址。该遗址是2021年在配合基建的勘探中发现的,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春节后开始发掘。

  唐彬称,宝川局为四川地区清代铸钱机构,文献记载宝川局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开铸,至乾隆年间(1736-1796年)共有铸炉40座,供地方兵饷、修城之用。

唐彬正在介绍宝川局遗址情况唐彬正在介绍宝川局遗址情况

  雍正十年初,宝川局最初建于成都府前狭地,后移至贡院西空地,乾隆年间曾在此两次大规模扩建,修建炉房、挫磨房、库房等建筑,并因铜矿不敷额用,间或停炉减卯。反复开炉及改扩建活动,造成遗址同一炉房内多个窑炉之间的早晚关系,甚至窑炉扩建至炉房外,并拆除围墙等现象。鸦片战争后,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铜价高昂,至光绪三十年宝川局正式裁撤,改由四川机器局铸造的银元及铜元流通市面,宝川局原址改作劝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