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秦勇

  8月26日下午,自贡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定》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和代表问政。

  联组会上,13位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围绕民众和企业普遍关注的“信息孤岛”、政策落地、融资难、涉企检查频繁等问题进行询问,自贡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诚详尽一一作答。

  问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回答直奔主题、答得明确。一问一答,体现了自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努力和决心。

  为支持本土企业发展,自贡先后制定出台“退城入园”、“本土企业新上项目享受招商引资优惠”“工业企业新增用电补贴”等政策措施,为企业带来了希望。

  但据企业反映,真正享受这些政策的企业寥寥无几。“到目前为止有多少企业享受这些政策?为何不能落地?原因何在?下一步怎么做?”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洁接过话筒率先发问。

  自贡市经信局总经济师雍翰接过问题:目前有12户企业退城入园,但补偿资金压力巨大,正多方筹措资金,给企业支付到位;由于门槛太高,而使企业新上项目无法享受政策优惠。

  去年,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定》,明确要求在去年实现100%的事项“最多跑一次”,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但据企业和群众反映,行政审批效率依然不高,一些环节流程没有整合,需要跑的部门仍然较多,信息孤岛问题制约严重。网上办理率还不高,部分网上办理事项仍停留在核验材料阶段,8249项政务服务事项仅48%实现全程网办。

  “如何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或不跑路”?有什么具体措施?”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沈焰林直接把问题抛给了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管理局局长刘庭会。

  刘庭会表示,对照先进发达地区,确实存在差距,下一步将加快智慧政务大厅,提高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理效率,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等,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或不跑路。

  去年以来,自贡市发改委牵头进行两次营商环境测评,结果得分很高,看起来不错,但与市场主体的真实感受有不小的差距。

  “自贡在全省的营商环境测评中综合排名情况究竟如何?排名落后的是哪些指标?下一步如何迎头赶上?”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徐明远发问。

  该市发改委主任龚焕楷坦言,在跨境贸易、办理企业破产、招投标、纳税等指标排名靠后,下一步将对标整改、调标争先、对标督查,探索推进在四川自贸区自贡协同改革先行区建立四川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联络点,开展市级“服务民营企业法治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法律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打造优质政务服务,提升融资服务质量。

  像这样,把“最辣”的问题提出来,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问出来,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人大监督才不是“走过场”。

  还有一个细节:有几位询问人在提问中都提到了问题的来源—在《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中发现,涉企监督检查频繁重复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企业反映一个月接受了各种层级的监督检查达6、7次;未按法定比例落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鼓励大型企业和其他中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等鼓励性政策也未完全落实等。

  自贡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提问是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有依据的,这也使问题本身更具有针对性,没有“泛泛而问”,也就避免了政府相关部门“泛泛而答”。

  一个问题问答完后,专题询问的主持人还会再问一句,有没有追问的?

  不止于问,不限于评。

  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法定职权之一。问仅仅是手段,促进和帮助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专题询问不仅要问好、答好,更要整改好,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落地落实。”自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谭豹说。

  谭豹表示,将加强跟踪督办,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对专题询问提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抓紧落实整改,答复承诺的事项要持续监督,跟踪问效,真正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结果,以自贡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来检验工作成效。

  在各方的推动下,自贡优化营商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1-7月,累计减免企业各类资金6.17亿元,帮助企业融资99.97亿元。在全省率先设立惠企政策兑现窗口,截止目前,市本级受理企业申请413件,兑现资金2.3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