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金融投资报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十三五”末,全省高新区营业收入总计超2.12万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07万亿元,占比超50%;全省高新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33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约50%,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约46%。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共有35家企业上市,共募集资金净额262.8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6家,占比约74.29%;募集资金净额134.36亿元,占比约51%。上述数据表明,5年来,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获得提升。

  ■本报记者 杨成万

  高新技术产业营收1.07万亿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末,四川高新区营业收入总计超2.12万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07万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超50%;规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1339亿元,为全省规上科技服务业贡献了约70%的营业收入;高新区进出口总额4758亿元、税收收入8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亿元,分别是“十三五”初的10.9倍、2.4倍和2.9倍。

  截至2020年末,全省共有高新区26家,其中国家高新区8家,省级高新区18家。“十三五”期间,获得批复认定的高新区有15家,是“十三五”初的1.36倍,其中省级高新区14家。从区域布局看,除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以外的4个经济区均建有高新区,21个市(州)中有15个建有高新区,7个区域中心城市已实现高新区全覆盖。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钒钛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预计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的比重达到30%,较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各市州主动融入双城经济圈,绵阳、遂宁、广安、达州、资阳等地与重庆北碚、潼南、大足、万州等区县科技交流合作深入推进,泸州、内江与重庆荣昌、永川成立高新区产业联盟。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土地利用效益显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高新区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园区建设,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末,全省高新区平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强度4460万元/公顷,当年亩均税收约7.71万元,与“十三五”初相比,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益显著提升。同时,围绕产业布局,合理规划生活居住、商业商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了产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