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点与面

  一方面狠抓项目落实落地,一方面狠抓营商环境改善提升

  新年伊始,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王者熊猫二代高端盖板玻璃生产线项目建设工地上,上百台施工机械穿梭忙碌。按照计划,这个投资20亿元的项目将在今年8月投产。

  放眼绵阳,这类正在建设的大项目数以百个。2020年,绵阳265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名单,总投资逾3800亿元。

  这些重大项目的落地推进,成为推动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力。去年,绵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

  去年,绵阳出台抓项目促投资19条硬措施,市级领导牵头推进省市重点项目,严格落实市级领导推进重大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领导力量、工作力量、资源要素进一步向项目投资工作聚焦,确保重点项目更加高效推进,以项目加快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百个省市重点项目为点,背后的支撑是营商环境之面。

  近年来,绵阳围绕企业诞生、成长、壮大、注销全生命周期,不断探索、总结凝练出“五专”企业服务机制。其中之一是实行“各层级服务专员帮办代办制”,即让所有政府部门都能成为办事窗口,“随便进一扇门、办好企业所有事”。该机制去年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篇”,作为四川经验向全国推广。

  统筹新与旧

  一方面引进增量,一方面改造存量

  春节临近,位于绵阳的京东方B11厂,作为苹果iPhone12部分新机OLED屏幕的供应生产线,正在抓紧生产。B11厂投资额,达465亿元。

  这是继成都B7厂后,第二个可挠式OLED面板产地,也是绵阳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京东方是工业巨头,但在绵阳的经济体中,京东方还是个“新人”。放眼绵阳,类似的“新人”还多。

  5年来,先后有6个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入驻绵阳,引进实施超5亿元的项目多达80多个。

  正是这批新生力量,构成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巨头的带动下,过去5年来,绵阳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8%,将全市制造业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新巨头的到来,既直接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扩大,还有一个看不见的效果,是对存量的带动作用。2018年,总投资超50亿元的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建。这标志着,长虹,这家四川最大的制造业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迈出一大步。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改造前的长虹生产线,1100名工人年产能210万台;改造后的生产线,1300名工人年产能600万台。

  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长虹、九洲等老牌制造业企业最近几年纷纷开展智能化转型。老树开新花,经济的活力激荡。

  统筹前与后

  一手抓即期增长,一手蓄积长远动力

  2020年12月24日,省政府网站发布通告,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

  绵阳科技城新区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包括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所辖的9个乡镇(街道)所属行政区域。按照规划,新区将建成科教创新资源集聚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绿色智慧宜居新城。未来,绵阳科技城新区将成为绵阳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手致力于即期增长,一手蓄积长远动力。在2020年全市经济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当地已为未来锚定更高目标。前不久召开的绵阳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市经济实力再上台阶、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民生福祉显著增强。

  新目标已确定,新空间正在拓展、新动力澎湃激荡,站上3000亿元台阶,绵阳再次开启新征程。